近年来,桃江县大栗港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民生为根本,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一线攻坚作用,围绕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创新乡村治理等核心任务,扎根基层、精准帮扶,“驻”力乡村振兴,“帮”出实效。
“驻”牢组织根基,建强振兴“主心骨”。立足基层党组织建设提质增效,工作队坚持以思想铸魂、组织规范、队伍赋能为抓手,持续夯实乡村振兴组织基础。创新学习模式提素养。红金桥村通过“专题党课+主题党日+研讨交流”组合形式,截至目前,积极参与学习研讨8次,第一书记累计讲专题党课2次,推动理论学习走深走实。红金村第一书记熊宁清,精心准备七一专题党课,结合村级情况,创新引入情景模拟环节,让党员们深入理解党的最新政策方针,大幅度提升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紧盯标准化建设促提升。各工作队协助村“两委”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等制度,红金村每月开展“清风屋场会”,以制度化举措规范党员干部行为。靶向施策补短板。针对村“两委”班子年龄老化问题,工作队协助村“两委”提前谋划换届,推动年富力强的后备干部进入班子,目前已完成张家村、黄栗洑村2个村届中调整,通过“传帮带”提升履职能力,着力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驻”守防返贫底线,培育发展“新引擎”。工作队坚持“防返贫”与“促发展”并举,夯实乡村发展基础。防返贫监测“无死角”。通过全覆盖走访摸排建立动态台账,落实“一户一策”帮扶机制,确保监测对象“应纳尽纳、不漏一户”。为精准掌握每户情况,黄栗洑村第一书记吴光明带领工作队遍访全村,建立详实帮扶档案。近三月,新摸底出因大病等特殊情况需纳入监测户家庭3户。产业发展“特色化”。立足各村资源禀赋精准发力。先锋桥村探索“村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庭院”发展模式,依托龙头企业收购农户农产品,做好精深加工及销售。在产业发展中,先锋桥工作队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并与村“两委”多次深入讨论如何推动本土产业与本地食材融合发展,促进原料本地化供给;黄栗洑村打造100亩竹用林、50亩油茶林基地,新修6公里山林公路,计划拓宽、硬化公路4500米,修缮水渠3000米,更换灌溉管道600米,实现产业与基建同步推进。就业保障“实效性”。搭建技能培训与就业对接平台。对接企业开展培训,协助落实务工补贴、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等政策,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帮助劳动力就业。
“驻”力民生实事,擦亮幸福“新底色”。工作队始终把民生改善放在首位,将“民生清单”变为“幸福账单”。基础设施“补短板”。积极协调资金项目破解民生难题。先锋桥村工作队积极争取20万元资金,完成3公里道路硬化、1.2公里水渠修缮,安装路灯50余盏;红金村工作队推进厕所维修、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补齐服务短板。人居环境“焕新颜”。以“美村庄”为目标开展整治。推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垃圾处理模式,红金村配置200个分类垃圾桶,并推广“生态湿地池”处理散户污水;牌形上村新增1658个分类垃圾桶,设置5个集中收集点收运设施,确保垃圾分类落地见效。针对环境脏乱差的情况,牌形上村第一书记王一于积极争取资金提质便民服务中心,并带头参与清洁与分类宣传,上门指导村民分类,有效提升环保意识。文化服务“添活力”。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各工作队通过组织开展法制宣传、安全讲座,协助举办“谷雨擂茶节”、广场舞表演等各类文艺活动,有效提升了村民素养。此外,先锋桥村第一书记谭山红带领工作队问需于民,广泛收集群众在文化娱乐与健身方面的实际需求,同步推进多项文化阵地建设,包括筹划修建村民活动广场,配套安装健身场地与器材,推动党员活动室升级改造等。
“驻”稳治理根基,构建和谐“新格局”。以数字化赋能、移风易俗、平安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乡村治理从“夯基垒台”向“立柱架梁”升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数字化治理“提效率”。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现有的网格微信群推送政策、办理事项,推行“便民服务码”实现48小时内响应群众诉求;督促村级财务在红星网、益村等“村级财务互联网+监督”平台公开公示,确保村级事务阳光透明。移风易俗“树新风”。指导修订村规民约,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劝阻铺张浪费宴席30余起。平安建设“筑防线”。常态化开展防汛、防火、防溺水宣传,全年无重大安全事故。为留守女孩建立“一对一”保护档案并开展防性侵讲座;通过“周碰头会+月分析会”排查化解矛盾,全力创建平安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