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也是基层治理的“压舱石”。近年来,株洲市荷塘区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创新为动力,着力打造“家门口就业‘职’通车”品牌,系统构建覆盖“社区里、小区中、马路边、楼栋间、指尖上、朋友圈”的“荷”你就业服务体系,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多元拓展、向精准迈进,有效激发了基层治理新活力,形成了“就业稳、人心安、社会和”的良好局面。
组织扎根强引领,红色引擎激活治理末梢。荷塘区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持续深化党组织在就业服务中的核心引领与资源整合作用。针对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将支部建在小区,全区391个小区实现党支部全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撬动基层治理资源。同时,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区域科学布局,建成69个“就业服务角”,精准对接“小区边”企业用工与“小区里”居民求职需求,推动社区党员从“旁观者”转变为“治理者”。在茨菇塘街道天鹅社区成立全市首个新就业形态党支部,由网约车司机党员宋泽虎等带头示范,将新就业群体党员有效纳入学习教育体系,实现党建工作与就业服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机制优化暖民心,驿站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荷塘区紧紧围绕“有机管理、有效服务”目标,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集职介、休憩、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暖‘新’+”标准化服务体系。通过配备轻量化、实用化设施设备,建立常态化走访摸排与活动联系机制,搭建“书记见面日”等诉求直通平台,使驿站成为群众既能寻觅“就业红娘”、又能找到“矛盾和事佬”的温馨港湾,成功将求职难题、劳动纠纷等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2024年以来,全区累计走访企业、门店3890家,精准摸排用工需求企业3096家,采集岗位信息超1.14万条,需求人数近1.7万人。通过“一对一”精准岗位推荐,已成功助力1912名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此外,驿站延伸服务链条,推出职工子女暑假托管、健康知识宣讲、中医诊疗等各类活动50余场,安全技能培训10余场,惠及劳动群体超千人。
阵地升级拓功能,智慧平台赋能精准匹配。荷塘区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开放式、集约化、共享型就业服务沟通平台,充分发挥“家门口就业‘职’通车”品牌效应,增强驿站阵地服务功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公开引入人力资源公司,创新开发“荷塘大就业”线上综合服务平台,全力构建“10+3”就业服务圈(10分钟可达、3公里覆盖),上线“家门口就业地图”,方便居民一键查询就业服务站点、商圈楼宇、岗位信息等,并可实现在线检索、智能导航与线下服务一体化服务,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米”。截至目前,“荷塘大就业”平台已吸引4358家企业注册入驻,在册求职人数达4.18万人,引导企业发布岗位1.31万个,成功促成就业2.12万人,其中灵活就业人员6328人。平台集成职业培训、政策解读、权益维护等服务,形成“找工作—学技能—享保障”的全链条闭环服务,效能持续提升,为新业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同时率先开展常态化“直播带岗”,依托“我的荷塘”视频号、抖音号推送云端送岗沉浸式体验,线上辐射近5万人,线下服务超1.5万人次,为新业态就业提供坚实支撑。
多元共治聚合力,协同联动提升治理效能。多元共治,打造“社区搭台+企业供链+机构赋能”新模式。以荷塘区基层治理先行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移动服务+党建”工作模式,组建党员志愿者、楼栋长、业主委员、就业专员、网格员等齐参与的百人服务队,深入居民微信群实时推送岗位政策信息,走进群众家中开展“一对一”就业指导,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新格局。通过联动“社区合伙人”,打造“社区搭台+企业供链+机构赋能”新模式,聚焦特殊群体就业需求,针对性开发就业项目,设计“1技师+1助教”阶梯式培训课程,已成功帮助20余名残疾人在服装吊牌制作、楼栋保洁等岗位就业,月增收500至1000元。随着就业渠道持续拓宽,辖区内因就业问题引发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同比显著下降23%,新就业形态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人数增长40%。更多困难群体通过稳定就业实现自立,形成“就业稳、人心齐、社区和”的良好局面,基层治理根基更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