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丨浏阳市:小屋场里大作为 夜话声中聚民心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09-16 11:45

夜幕低垂,星火点点。在浏阳市龙伏镇的村组院落里,一方幕布、几盏明灯、数排板凳,党员干部与村民围坐一圈,共同搭建起沟通议事、解决难题、凝聚共识的高效平台。今年来,龙伏镇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推出“初心红·龙伏兴”党建品牌,推动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10个行政村累计召开“龙伏夜话”屋场会68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32条,解决各类问题57个,有效激活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方言土语“传政策”,打通理论落地“阻隔墙”

“防溺水要记牢,河边玩耍不能去。水如猛兽很危险,一不小心就中招”。在达峰村八亩组,片长袁香洪别出心裁,以一段顺口溜开场,结合本地水域特点和真实案例,将专业的防溺水知识和监护责任要求,转化为绘声绘色的生活警示。宣讲最后,村党总支书记袁辉中接过话筒,操着地道的乡音讲解交通安全法规中的复杂条文、秸秆禁烧的环保意义等村民高度关注的政策“干货”。

龙伏镇将理论宣讲和政策解读的阵地从会议室前移到田间地头,党员干部化身“翻译官”和“讲解员”,将党的创新理论和惠民政策从“文件语”“会议腔”转化为村民听得懂、记得住的“地方话”“大白话”。充分发挥片组邻“三长”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片长统筹协调,组长带头宣讲,邻长组织动员,形成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宣传网络。结合播放露天视频、展示图文资料、开展互动问答等多种形式,寓教于乐,让政策宣讲更生动、更鲜活、更入脑入心,有效打破政策传递中的语言壁垒和认知隔阂,让党的好声音真正在基层土壤中生根发芽。

直面诉求“解难题”,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

“集镇上跳广场舞的场地太少了,在政府院内跳舞既影响办公秩序,又有时间限制,很不方便。”一次屋场会上,老年广场舞队的成员就舞蹈场地提出了想法。在广泛征集意见、多轮科学论证后,镇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踏勘,锁定了老卫生院400平方米的闲置广场。方案敲定后,各相关站办所协同发力,投入3万余元,高效完成清障、硬化、安装照明设施及护栏等改造工程。短短一个月后,改造一新的广场就正式启用。

屋场会鼓励村民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邻里矛盾纠纷、生产生活困难等具体事务提意见、说诉求。联村领导、联村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下沉一线,现场倾听、现场解答、现场协调。对于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当即拍板或答复;对于需要研究或上级协调的,明确责任人、列出时间表,在下次屋场会上反馈办理结果。通过“收集—分类—交办—督办—反馈”闭环机制,进一步聚焦热点、难点、堵点、痛点,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

敞开心扉“聚共识”,绘就共治共享“同心圆”

在土地二轮延包工作中,部分农户因历史遗留问题,对地块边界、面积存在异议。为此,联村干部、村“两委”成员组成协调组,邀请组内情况熟悉的老同志参与,借助屋场会这一平台,现场出示原始测绘图纸与档案资料,与农户面对面交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坦诚沟通中逐渐厘清事实,于互谅互让中达成共识。不仅有效化解了争议双方的矛盾,也使在场旁听的村民更加深入理解政策,理性看待此类历史遗留问题,起到了“化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屋场会不仅仅是宣讲平台和问题诊室,更提供了一个平等对话、增进理解、寻求共识的公共空间,能够汇聚乡村发展的最大合力。一方面,镇村干部可以解释工作政策初衷、工作推进难点,村民也能充分表达自身想法和顾虑,增进了干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另一方面,围绕村庄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乡风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提升等大事要事,各方可以在共商共议中找到发展的“最大公约数”,进一步团结力量、达成共识,激发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小小屋场会,治理大舞台。龙伏镇通过创新话语方式精准“传政策”,畅通诉求渠道务实“解难题”,深化干群互动广泛“凝共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这方夜幕下的“议事厅”,点亮的是民心,汇聚的是民力,夯实的是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为探索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