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晚上摸黑走楼梯,抢个停车位能吵半天!”提起长沙市芙蓉区识字里社区的过去,老住户们都直摇头。这个挤在市中心0.22平方公里的“老破小”聚集地,114栋建成超半个世纪的开放式纯居民老楼,曾被“挤、堵、脏”的顽疾死死困住。
然而,如今走进识字里社区,却是一番新的图景:智能道闸自动识别车牌,有序引导车辆进出;保洁员扛着扫帚穿梭楼道,打扫的干净整洁;“红色管家”在服务站热情满满地接待居民;楼下的充电桩整齐排列,为居民的日常出行提供便利。从曾经的“住得闹心”到现在的“住得舒心”,这场老旧开放式小区的华丽转身,正是社区以党建为“主心骨”,探索“破困局、建体系、聚民心、强治理”四步走基层治理新路子的成果。
片区合围“疏堵点”,服务先行“建信任”
“以前楼道杂物堆得满满当当,小区垃圾全靠环卫清运,路灯坏了只能等着市政来修。政府财政扛得费劲,居民还总觉得不满意、有抱怨,结果就是效率低、问题反复,工作越干越被动。”这是识字里社区在治理开放式老旧小区时长期面临的难题。
老旧住宅楼普遍面临设施老化、配套不足的难题,更关键的是,经调查发现,90%以上居民存在“公共服务应由政府兜底”的惯性思维。而老旧小区公共收益少、维修成本高,物业公司缺乏可持续运营的动力,普遍“不愿来、留不住”。
为此,社区针对开放式小区“散、乱、差”痛点,以“片区合围”破局:2022年借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契机,通过拆除违章建筑、打通楼栋围墙,释放空坪隙地,腾出公共空间,将43栋独立又连片的开放式楼栋通过在停车出入口设置道闸的形式合围起来进行管理,共设置4个智能道闸规范进出、规划70个停车位解决“停车乱”,让1598户居民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
并通过择优比选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推行“先服务、后收费”机制。进驻半年来,物业开展每周楼道清扫、24小时巡逻、停车秩序维护等服务,当天处置路灯故障、大件垃圾堆物等问题,累计解决居民“急难愁盼”60余件。随着居住环境改善,居民态度从怀疑逐渐变为支持,为开放式小区治理筑牢信任根基。
三方协同“定权责”,分工明确“提效能”
“以前没物业管,问题找谁都茫然;现在党支部牵头,权责一目了然。”白沙路小区党支部阵地中醒目的“三位一体”组织架构图,成为社区破解开放式小区“管理乱、权责混”难题的核心举措。
社区聚焦“谁来管、怎么管、管不好”的难题,推动小区党支部、物业公司、“红色管家”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搭建起适配开放式小区的协同治理体系:党支部当“领航员”,解决“决策难”。作为治理核心,党支部牵头搭建“红色议事厅”,把社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员代表、居民“三长”等力量聚到一起,让“众人的事众人商量”。一方面指导物业公司制定标准化服务清单,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通过大物业工作专题推进会,逐个破解道闸设置争议、停车资源分配、卫生费标准制定等“硬骨头”问题,累计解决民生诉求100余件,解决“各说各话、权责不清”的乱象。物业公司做“执行者”,解决“服务弱”。秉持“专业人干专业事”原则,物业公司聚焦“三员”主业,用实打实的服务赢口碑。建立“线上打卡+线下巡查”双监督机制:保洁员每日在居民网格群上传楼道清扫照片,接受全员监督;保安每2小时记录巡逻轨迹,确保开放式小区无安全死角;停车秩序维护员实时规范杂乱的停车秩序,专业服务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小区有了管家,生活更省心”。红色管家架“连心桥”,解决“沟通堵”。由党员、居民代表和“三长”组成的“红色管家”,是连接党组织、物业与居民的“中间人”。他们既带着政策上门,用“拉家常”的方式讲清物业收费标准、服务内容;又带着意见返回,通过“线上微信群收集+线下敲门走访”,把居民的“吐槽声”变成治理的“改进点”。同时设立监督、客服、收费三岗分工:监督岗盯紧物业财务公开和服务质量,客服岗快速响应诉求,收费岗结合“芙蓉夜话”讲透缴费意义,让治理更有温度。
协同治理体系的见效,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管不好”到“管得优”的跨越,让“多头乱管”成为过去,“协同善治”变为现实,也收获了居民的广泛肯定。
实招惠民“聚民心”,居民参与“变主动”
“开放式小区治理要凝聚人心,得先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实惠。”社区深知开放式小区治理的核心在于赢得群众认同,以党建为引领创新“五大工作法”,用贴心服务筑牢治理根基:带头示范法:发挥党员、片组邻“三长”等“关键少数”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事务中主动带头、率先参与,以实际行动辐射带动普通居民共同投身治理;资源联动法:联动天尊地产、新环境等中介机构参与社区服务,同时盘活识字里8号门卫室等闲置资产,通过资源整合为社区治理注入更多力量;惠民实事法:依托惠民资金推进识字里2号便民扶手安装、复兴街146号楼顶护栏加固等民生项目,为居民发放含义诊、义剪、门店折扣等福利的便民服务卡,还提供低于市场价30%的家政维修服务,把实惠送到群众心坎上;主动沟通法:通过“敲门行动”上门倾听民意,依托“芙蓉夜话”议事会现场回应诉求,搭建起党组织、大物业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及时消除顾虑、凝聚共识;透明公开法:在各楼栋单元公示大物业财务收支明细,以公开透明的作风拉近与居民的距离,赢得群众信任。
“以前总觉得小区事跟自己没关系,现在环境好了、服务暖了,才明白这是我们自己的家,得靠大家一起出力守护!”70岁的周娭毑笑着说。她从最初的旁观到如今主动帮着劝导邻里,正是社区治理撬动居民从“被动观望”转向“主动参与”的生动缩影。
收支统筹“算好账”,长效治理“筑根基”
“开放式小区物业要站稳脚跟,得算清‘经济账’;治理要长久,得抓实‘民生账’、守牢‘安全账’。”为此,社区以“加减乘除”组合拳推进收支统筹,破解运转难题,为治理长效化提供支撑:做加法扩收入:除收取卫生费、停车费外,通过增设电动车充电桩、引入惠民饮水机获取分成与运营收益;同时推动周边楼宇企业将保安保洁服务打包给物业,拓宽收入来源。做减法降成本:将客服对接、费用收缴、邻里调解等工作交由“红色管家”承担,无需额外招聘人员,大幅精简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做乘法优资源:依托街道统筹实现跨小区人员共济、资源共享;联合辖区共建单位及商铺推出便民服务卡,为居民提供专属福利,切实提升幸福感。做除法防风险:通过24小时安保巡逻、智能监控升级强化技防人防,“红色管家”同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安全隐患排查,从源头降低安全风险。
党建引领红色物业,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识字里社区以“破困局”的勇气直面治理顽疾,以“建机制”的担当搭建协同平台,以“聚民心”的智慧激活自治潜能,以“强治理”的坚守筑牢长效根基。如今,这里的开放式老旧小区既留存了城市的烟火记忆,更承载了居民的幸福期盼,为新时代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