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侗族自治县关工委聚焦青少年成长需求,发挥“五老”作用,大力弘扬侗族文化、红色文化、法治文化,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构建多元教育平台,弘扬侗族文化。依托侗锦织造技艺、侗族芦笙制作、侗族木构建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构建多元教育平台,致力于培养非遗传承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合“春风化雨”特别关爱行动,创新“1+1+1+5”培养体系,设立1个“关工委志愿者爱心工作站”、1个“关工委民族文化传承基地”、1个“未成年人成长营”和5个“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站”。利用周末、暑假组织开展非遗知识、非遗文创培训,《非遗遇上假期,沉浸式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登上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同时,探索建立“关工关爱+志愿服务+心理抚慰”协同模式,协调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今年以来,心理抚慰、疏导存在心理障碍的未成年人160名,定期为120多名孤儿和事实孤儿提供心理辅导。
组织“五老”向青少年传授非遗知识
组建老干宣讲团队,弘扬红色文化。以“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为宗旨,组建“五老”宣讲队伍15支,开展党史国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组织青少年到通道转兵纪念馆、红军长征小水战斗遗址等地进行沉浸式教育,深入中小学校,向青少年讲述“大坡界八壮士跳崖”“一担皮箩”“一盏马灯”“一付担架”等红色故事,与各学校联合开展征文竞赛活动,组织开展“写一篇作文,讲一个故事”活动,培养了一批“小小红色讲解员”,相关活动作品在省市获奖达26批次,全县3万余青少年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实现全覆盖。
打造互动普法阵地,弘扬法治文化。坚持以“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活动为契机,打造互动式普法阵地,推动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近年来,创建全国青少年普法示范点3处,开办“风雨桥讲堂”“四点半课堂”20余处,定期邀请政法系统退休老干警为青少年讲解法律知识。组织侗族琵琶歌传承人编排侗歌、侗戏节目,用民族语言普及法律知识,利用侗族“款”文化,开展传统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联合志愿者组织成立“侗乡小雷锋”“侗乡绿马甲”等公益团体,鼓励青少年参与法治宣传、环境整治等公益性活动,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青少年志愿者利用赶集日向群众宣传法律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