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湖南乘势再攀高

文章来源: 湖南日报  时间: 2025-09-18 08:47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秋色如画,湘水滔滔,又是一年好景时。

2020年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为湖南擘画了“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赋予这片红色热土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亲临湖南考察,每到关键节点,都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高度,为湖南发展精准把脉、领航定向。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三湘儿女自觉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的总纲领、总遵循,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加快推动“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转化为大地的丰收与时代的盛景。

新潮奔涌,“三个高地”动能澎湃

9月4日,位于长沙市的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车间里,最大吨位垂直举升履带式滑移装载机批量下线,发往北美市场。

山河智能党委书记、董事长付向东介绍,以“先导式创新”为引领,山河智能在工程装备、特种装备、航空装备三大领域全面发展,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高端装备挺进全球高端市场,是以山河智能为代表的湖南先进制造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寻求增长“第二曲线”的主动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惟改革创新者胜。湖南用好改革创新这把“万能钥匙”,持续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先进制造业练就“看家本领”,锻造新实力。

“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性法规,着力破解主机企业强、配套企业弱的产业痛点;工业重镇株洲,轨道交通产业裂变出新能源、高分子新材料、电力电子器件等多个细分产业;湘中老钢城娄底,钢铁从以前“按吨卖”到现在“按卷卖”“按片卖”……湖南制造业正驶上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的“快车道”。

“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湖南创新实施“链长制”,由省领导挂帅,围绕13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施策,一批批标志性工程滚动实施,一条条产业链连接成更加坚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湖南展现出来的强大韧性和巨大潜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湘籍企业家带着上下游产业链的同伴回来,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回来,加快实现与故土的同频共振。目前,全省80%的企业和项目来自“湘商回归”。

新质生产力点燃科创新引擎,汇聚新动能。

“将长沙打造成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

“推动‘人工智能+’行动在湖南加速落地”;

……

近三年的互联网岳麓大会(岳麓峰会)上,湖南每一年都掷地有声地亮出关于科技创新的最新谋划。

岳麓山实验室、湘江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芙蓉实验室“四大实验室”实体化运行,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力能实验装置“四个重大科学装置”形成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撑……湖南以“4+4科创工程”筑梁立柱,构建湖南特色战略科技力量。

如今,大批研发中心“最强大脑”汇聚长沙,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澎湃成势,年轻有为的创新创业者背着双肩包来到湖南追逐梦想。

开放湖南融入更大“朋友圈”,开拓新市场。

6月的长沙,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签约项目176个、金额113.9亿美元。

9月的迪拜,湖南优势产业中东对接会,吸引阿联酋、沙特、阿曼等中东企业和机构现场签约。

不靠海的湖南,敢闯敢试,找一块“跳板”也要出海!

位于海南省东方市的湘琼先进制造业共建产业园,是湘琼两省共同打造的全国首个由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合作共建的产业园,运营短短1年半便引进28个产业项目。

借梯登高,借道出海,改革创新的办法总比困难多。

湖南自贸试验区形成制度创新成果109项,低空空域改革摘得12项“全国第一”,长株潭全域纳入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在全国率先实施“机器管招投标”领域改革……湖南的一大批改革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

新机勃发,“和美湘村”款款而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扛稳粮食安全的重任,稳步提升粮食产能。” 

一字一句,关乎农业发展,也关乎农民稳定增收。

农业大省湖南,牢记殷殷嘱托,以全国2.8%的耕地生产了全国4.4%的粮食。

其中秘诀,在于良田、良种、良机、良法配套,夯实农业根基。

耕地是农业的“命根子”。湖南以长牙齿的硬措施严守耕地红线,高质量建成高标准农田超4300万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小田改大田’,告别过去的‘蓑衣丘’‘斗笠丘’,种田更高效。”早稻丰收后,常德市鼎城区港中坪村党支部书记段德喜算了一笔账,每亩节本增效近200元。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湖南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加速涌现,全省水稻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

农业装备“鸟枪换炮”。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3%,为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农业专家有“良法”。9月6日,在晚稻“孕穗”关键时期,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走入岳阳市屈原管理区高产晚稻示范田,教农户做好田间“产检”,防止“寒露风”影响产量。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加持,湖南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乡村产业梯次发展。

今年上半年,湖南种植业、畜牧业、渔业逆势上扬,产品、产值“双增长”;早稻单产创历史新高,总产量居全国首位。

希望的田野上,孕育着新的机遇。

湖南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将湖南特色与湖湘文化结合,大力实施“五千工程”,挖掘优势资源,大做“土特产”文章,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

郴州北湖区华塘镇吴山村用莓、虾、沃柑、茶4个产业带“活”全村,8年古村成为新晋网红。

长沙县金井镇,一片茶叶带动小镇变强镇、茶园变景园,年产茶2万吨,每年游客超过100万人次。

为美丽乡村铸魂,和美乡风建设是重要抓手。

湖南大胆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浏阳市探索“五微联治”模式,推动乡村“无微不治”;津市市毛里湖镇青苗社区的“红色存折”里,记录着所有党员的“政治分”;宁远县九嶷山瑶族乡西湾村开辟党员服务驿站,有效化解基层矛盾。

9月14日,从广东自驾而来的游客在汝城县沙洲村民俗文化广场旁驻足,拿出手机对着旁边的青砖黛瓦古民居拍照打卡,横平竖直、井井有条的古民居,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以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建设,全省1.8万个村完成分类规划,千村千面、宜居宜业的“和美湘村”款款而来。

新韵流转,文化赋新时代乐章

华灯初上,㵲水河化作璀璨丝带,游船如星,徜徉于光影之间。

9月15日,大型沉浸式游船演艺《福地长歌》于怀化㵲水河盛大启幕,以科技为笔、山河为卷,串联千年文脉,奏响了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的铿锵前奏。

盛会的背后,是一场关乎“文化+科技”与“文化+旅游”的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道“融合命题”,正在湖湘大地全面铺开、加速落地,激发出蓬勃的现实生命力。

科技,为文化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文化+科技”不是空谈,而是一场实打实的产业变革。这里以敢为人先的魄力,推动音视频制作全面云化,渲染效率提升30%;自研大模型“万兴天幕”为企业数字化深度赋能;AI修复让经典影像重焕光彩;“中国V链”智审系统将内容备案周期从三个月大幅压缩至三周。

古老文明,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机。

湖南博物院以创新姿态让马王堆汉墓纹样在数字中“复活”,建立纹样基因库,推动传统美学走进现代生活;“一念·辛追梦”剧场借助全息投影,重现楚汉风华;永州浯溪摩崖石刻依托先进算力补全笔意,跨越千年再度完整。“山海”App高效汇聚6.4万件数字文物,将单件采集时间压缩至10分钟内,成本下降80%,扎实构建起一座“永不落幕的云上博物馆”。

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正在绘就产业新图景。

《恰同学少年》在橘子洲头以沉浸式剧场重构红色叙事,演出超千场,观众突破10万人次;《桃花江竹海幻境》巧借数字视觉与自然实景,年演400余场,带动景区今年前8个月游客量即超去年全年;“我的韶山行”红色研学品牌持续擦亮韶山红色名片,有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

充满魅力的地域文化,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新亮点。

芙蓉镇景区今年前8个月接待入境游客31万人次,已超去年全年总量。少数民族建筑、服饰与饮食让外国游客沉醉其中,成为传播湖湘文化的“种子游客”。文化走出去,正通过生动的体验和共鸣自然而然地实现。

湖南文旅持续发力,步伐坚定。

省级旅发大会从“一年一届”到“一年两届”,激活“办会兴城”新引擎;举办“新花YOUNG”生态大会、建设十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片区、推进“馆园融合”……一系列扎实举措,推动文旅产业冲上新高度。

2024年全省接待游客超7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大关。上半年,纳入监测的新业态旅游区(点)营收同比增长12.86%,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古老文明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诗与远方共鸣不息。湖南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创新的姿态,在“文化+科技”“文化+旅游”两道融合命题的答卷上,书写了具有湖南特色的精彩篇章。

新颜焕彩,初心映照幸福底色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红色潇湘,薪火相传。

“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把工作抓到群众心坎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指引湖南不断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继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2025年全国两会后,湖南扎实开展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经历了灵魂洗礼、作风淬炼,党风政风为之一新。

不再安排公务接待餐,干部职工扫码吃食堂……在郴州,公务“零接待”改革堵住了超标准超范围接待、虚报套取公务接待费用等漏洞。2025年,全市公务接待预算数同比下降51.70%。

基层干部感叹:“过去迎检忙接待,如今一顿便餐,省下的是时间,赢回的是民心。”

减负并非终点,实干才是初衷。湖南系统清理基层履职事项,大幅删减填报报送、评比创建等冗余环节,创新推行“无扰督查”,列出15条硬杠杠,杜绝督查变“扰民”。乡镇(街道)“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正被“轻装上阵”的新机制破题。

治理之要,利民为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办好群众各项“急难愁盼”问题。

湖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民之所盼、民之所需当成一道道“必答题”,一批批暖心实事落地生花——

就业是民生之基。湖南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建立重大项目岗位归集机制,设立5.05亿元大学生创业基金。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7.81万人,重点群体就业“底盘”更稳。

教育是民生之未来。中小学大班额已成历史,“清凉教室”逐渐铺开,芙蓉学校、“徐特立项目”落地见效。

健康是民生之福。湖南推进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市民换医院不用再重复检查,省钱更省心。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结果互认惠及患者超244万人次,累计节省费用3192万元。

环境是民生之底。湖南连续九年发起污染防治攻坚战“夏季攻势”,治理项目1.6万余个,天更蓝、水更清;今年1至7月农村公路提质改造2399公里,1500多个老旧小区焕新颜,街巷之间,幸福正悄悄“换装”。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湖南的故事,是炽热的初心与壮丽的现实交织的史诗,是殷殷嘱托与奋进步伐共鸣的交响。

在这片金色秋天里,回望“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湖南高质量发展阔步向前,人民美好生活节节攀高,“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正被写进田野、写进车间、写进百姓的笑脸里。

(执笔:邓晶琎 孟姣燕 奉永成 周月桂 刘笑雪 刘涛)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