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株洲市芦淞区积极引导和激励非工作时间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离岗党员群体立足自身优势,参与基层治理与志愿服务,探索形成了多层次、多维度的作用发挥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
聚焦志愿服务,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以支部为堡垒,以党员为先锋,广泛发动离岗党员参与居住地小区治理。例如,在龙泉街道淞亿小区等老旧小区,组建以退休老党员、物管会人员、热心居民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针对小区老年人居多的特点,开展常态化上门助老、文化营造等“邻”距离服务。不仅有效增进了邻里和睦,促进了小区和谐,更推动了党员志愿者与热心群众共同参与小区建设,形成了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整合区域资源,贯通基层治理“脉络体系”
依托街道“大工委”机制,建立“资源清单”,有效整合辖区单位专业资源,为离岗党员发挥专长搭建平台。庆云街道统筹整合街道、社区、物业、卫生服务中心、民警等多方力量,建立起街道、社区、小区“三级联席议事会”机制。在这一平台上,非工作时间的在职党员、离退休党员等离岗党员群体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和经验优势,积极参与议事协商和矛盾调处,突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推动解决了山水国际小区监控改造升级、锦绣江山小区乱停车等居民急难愁盼问题,实现了“小事不出小区、难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治理目标,成功打造了2个市级五星小区党支部,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打破体制壁垒,打造联点共建“赋能闭环”
积极推动市、区两级联点单位党组织与社区(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引导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在职党员(非工作时间)利用专业特长参与治理。通过引入市商务局、株百、区城管局、区交警大队等单位力量,为洗煤小区等基层单元在设施修复、环境整治、交通优化、商业服务等方面建言献策、提供支持,实现了跨体制、跨行业、跨单位的资源整合与力量协同,有效破解了单一社区治理资源不足的难题。
探索农村养老,创新互助服务新模式
芦淞区在农村养老领域积极探索以离岗党员为核心的多层次互助模式,通过党(工)委统一领导,形成离退休党员主导运营、在职党员后台支援、全体党员志愿服务的工作格局。例如,白关镇龙凤庵村在党总支领导下,由威望高、号召力强的离退休老党员组成老年协会,全权负责互助养老中心的日常运营与监督,确保其公益方向和规范运行。非工作时间的在职党员则发挥资源优势,提供场地、争取捐赠与订单,解决硬件与资金瓶颈。全体离岗党员以身作则,作为志愿者参与一线服务,并创新采用“记工分、以物代工资”机制降低成本、激励参与。这种“离退休党员前台管理、在职党员后台支援、全体党员业余服务”的多层次协作模式,整合了资源,形成了可持续的“自我造血”能力,为农村养老提供了可复制、能落地的重要组织与精神样板。
强化榜样引领,激发“银发”活力
芦淞区高度重视典型选树和平台搭建在激发离岗党员作用中的示范引领效应。通过选树先进典型、搭建多元平台、丰富活动载体等方式,有效激发离退休党员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例如,董家塅街道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作用,通过选树如退休党员杨毅红坚持16年爱心护考、关心下一代并获评市“最美五老”的先进典型,并在主题党日中进行宣传交流,有效激发了广大离退休党员向先进看齐、发挥余热的积极性。同时,积极融入“动力党建·活力家园”工程,搭建起多元化的作用发挥平台,引导离退休老党员在非工作时间深入参与社区治理,担任片长、组长、邻长等角色,常态化开展平安宣传、文明创建、矛盾纠纷调解等志愿服务,使其活跃在基层一线。此外,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老年大学等阵地,精心组织幸福邻里节、文艺汇演、合唱比赛等各类活动,极大激发了离退休干部党员的参与热情,为推进“幸福芦淞”建设凝聚了强大的“银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