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码头铺镇党委以打造“六好”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为目标,深入实施“三湘银智”行动计划,充分挖掘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经验和威望优势,引导他们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领域发挥余热,彰显新时代离退休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筑牢组织根基,锻造坚强银发堡垒
推进支部建设标准化。镇党委优化组织设置,优配强支委班子,形成由退休不久的原司法所所长任书记、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任专干、党建办专职副主任任联络员的“老中青”结合班子梯队,实现经验与活力、守正与创新的有机融合,提升班子战斗力。同时,严格日常管理,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采用“集中培训+个人自学”“结对帮学+青老联学”模式,确保党员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和使命感,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实现组织生活规范化。以“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为载体,组织离退休干部党员参观澧州政治讲习所旧址、向熊次清烈士雕像敬献花篮等活动,增强党性教育感染力。针对行动不便老党员,开展“送学上门”服务,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发放《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摘编》等资料20余册。在“七一”建党节,为党龄50年以上的党员发放“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并开展集体过“政治生日”等活动,丰富学习形式,增强学习效果,引导广大退休干部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码头铺镇离退休党支部参观澧州政治讲习所旧址
助推产业发展,释放银发智力潜能
发挥“土专家”技术支撑作用。老科协的“土专家”们化身“农田调查员”,深入码头社区、桐子岗村、罗坪村的一季稻田中。他们俯下身、察实情,仔细询问近期水稻长势,精准发现了二化螟、福寿螺等病虫害的踪迹。针对问题,专家们立即召集种植大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病虫害特性,并提出了具体、实用的防治措施,为农户送上了及时的“技术良方”,牢牢守护群众的“米袋子”。在云台村棉田虫害防治中,72岁植保专家张某通过虫粪颜色判断防治时机,将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
码头铺镇老科协邀请专家到刻木山村指导柑橘种植技术
推动传统技艺创新传承。“金剪子服务队”将柑橘嫁接手艺编成顺口溜,带领留守妇女包揽全镇嫁接业务,年创收超50万元。老科协打造的“银发育苗工程”,通过“云端问诊+线下特派”模式,为20个家庭农场定制技术服务,带动乡亲们探索共富路径。
呵护幼苗成长,传递银发温暖关爱
组建思想引领“五老”队伍。组建“五老”志愿服务队,开展“利剑护蕾”防性侵教育、学生防溺水宣传等活动。每年“六一”儿童节,联合企业、站办所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2025年码头铺镇民政所、关工委联合行动,来到杨家坊小学开展了充满温暖与关怀的关爱儿童活动,为学生捐赠书包等学习用品。关工委组织老干部到中小学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累计举办讲座40余场,覆盖学生3000余人次。
码头铺镇关工委到杨家坊小学开展关爱儿童活动
开展心理健康“家访谈心”。建立家访制度,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开展一对一帮扶。2025年暑期,组织“亲情联谊”活动,邀请在外务工家长通过视频与孩子互动,弥补情感缺失。镇关工委联合卫生院开展“健康知识进校园”活动,为青少年普及近视防控、心理健康等知识,惠及学生2000余人次。
促进乡村和谐,贡献银发经验智慧
担当文明调解“和事佬”。依托“美在金秋”活动阵地,组织老党员参与平安创建宣传、文明督导等志愿服务。在矛盾纠纷调解中,运用“调解+普法”模式,2025年成功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矛盾等10余起。在桐子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纠纷中,老干部通过背靠背调解,逐家逐户征求意见,多方斡旋,最终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成功说服10余户村民,让工程得以顺利实施。
码头铺镇退休老干部现场调解土地纠纷
化身文化传承“活字典”。老科协组织开展“我的健康我做主”保健知识讲座,更新镇村保健宣传牌内容,2025年以来举办健康宣传活动27场。结合地方文化特色,组织送戏下乡4场,宣传《澧州大鼓》等非遗节目,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在创建“中国长寿之乡”活动中,老干部们积极建言献策,为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史料支撑。
夕阳正红映澧水,银发生辉耀乡梓。澧县码头铺镇以“六好”党支部建设为抓手,不断推动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在组织建设、产业发展、关爱下一代、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引领老干部以实际行动诠释“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忠诚本色。这群“银发先锋”正以历史经验与现代技术的双轮驱动,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书写着新时代的“银发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