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快看,我能与教练对打啦!”长沙市天心区青园街道的“青邻·夜校”少儿乒乓球暑期班上,11岁的小虎挥动乒乓球拍,脸上洋溢着自豪。自2024年以来,青园社区每周都有“青邻·夜校”开课,这个家门口的“文化充电站”已吸引500余名学员,不仅让居民学会了新技能,更悄然改变着社区的基层治理。
从“学技能”到“爱参与”:夜校课程如何圈粉居民
“以前下班回家就是玩手机,现在和邻居一起学书法、练拳击,孩子也交到了新朋友。”居民王女士的话,道出了众多学员的心声。青邻·夜校的“走红”,源于对居民需求的精准把握。在课程设计上“接地气”:通过问卷调查、居民议事会征集意见,构建“18+18”课程矩阵,含18项免费公益课(如亲子国学、急救培训)和18项低偿精品课(如钢琴、视频剪辑)。2025年新增的中医养生课也广受好评,学员王先生反馈“学艾灸、拔罐后可对家人进行调理”。师资力量上“有力度”:教师团队藏着“宝藏”,既有湘雅三医院医生、开放大学教授的专业加持,又有社区里的手工达人、运动能手“接地气”授课,专业度与亲和力拉满。学习形式上“有趣味”:打破传统课堂枯燥感,“游戏化教学” 让学习变有趣,乒乓球课上,国家二级运动员刘教练用“击倒矿泉水瓶”小游戏教精准度;拳击课里,孩子越练越投入,8岁的学员朵朵从“坐不住”变为“每日催家长上课”。
从“学员”到“治理者”:夜校如何化解社区矛盾
青邻・夜校不止传授技能,更推动居民从社区事务“旁观者”成长为“治理者”。居民小谭曾因居住小区水改情况频繁投诉,在参与夜校学习后理解了小区改造需协调多方利益,便主动加入小区治理担任了水改监督员,用课堂所学沟通技巧化解楼栋水改纠纷;柔力球班陈姐则联合20名学员加入社区“青・蜂”志愿服务队,助力破解消防整改僵局,她丈夫作为党员带头签字,众人凭“熟邻里”的身份上门沟通,仅1晚就完成全小区同意书的签署,推动停滞项目复工。这种将技能课堂变为邻里联结场、以居民力量化解矛盾的实践,正是夜校超越“教学”的深层价值。
从“软指标”到“硬支撑”:夜校如何激活基层“微细胞”
青邻・夜校的成功运转,关键在于三大“可持续机制”的支撑:以“课程反哺”推动知识转化为治理力。社区依托夜校文化赋能工程,如中老年养生班学员用所学为社区老人讲解保健常识、视频剪辑课学员制作防溺水短视频助力小学生宣传,作为社区直管党员兼授课老师沈超的母亲更受影响成为社区平安志愿者。以“赋能+共治”让参与有“实在回报”。夜校师生凭社区治理贡献可兑换课程优惠或服务,如国学亲子班学员张阿姨与孩子通过参与道路交通安全宣传获得积分兑换了阅读课,高兴地说:“既能为社区出力,又能提升自己,一举两得。”以“供需动态调整”让课程紧跟需求。社区每季度依居民反馈更新课程,2025年新增中医养生课(融入家庭护理)、中英双语阅读课(英语讲童话吸引亲子家庭),未来还将按学员进度增设进阶班。如今,青邻・夜校已成为青园街道的“凝聚力符号”,每晚七点半各党群服务阵地教学点灯火通明,而这一实践更印证,文化服务从不是“软指标”,而是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硬支撑”。
青园街道的青邻·夜校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文化赋能激活群众参与热情,构建起“党建聚力·和美星城”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