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村集体分红,我家直接添了台大冰箱!”秋日初晨,凤凰县吉信镇得胜营社区的吴勇金抱着刚摘的黑皮冬瓜,笑纹都挤到了眼角。在层峦叠嶂的山坳里,凤凰县286个村(社区)靠着集体经济,把过去的“穷窝子”改成了如今的“富摊子”。2024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6000多万元,150多个村跻身5-20万元收入区间成为发展主力军,14个村冲破百万元收入大关。这些数字背后,是老乡们锅里菜更香、兜里钱更厚的实在日子。
秋日的菖蒲塘村产业园里,一片生机盎然、蔬果蓬勃生长的景象
政策搭台,为村级集体经济领航定向
“以前想发展产业,很多人手里没政策、心里没底气,现在县上把‘路线图’都画好了!”县农经站站长滕久明手里的文件夹,装着凤凰县为集体经济量身定制的“1+N”政策包,即以《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方案》定方向,配套《产业扶持办法》《资产财务管理办法》,从资金补贴到项目倾斜,从财务规范到资金监管,全链条覆盖。“就拿财务来说,每笔收入支出都要经过镇里审核,村民随时能查账,大家放心,干事才有劲。”滕久明说
光有政策还不够,得有会干事的人。去年,县农经站跑遍全县17个乡镇,开展了360余人次实务培训。“以前不知道闲置厂房能租钱,培训后才明白,村里的山、地、老房子都是宝!”筸子坪镇晒金塘村支书龙金炉说,培训教会了他们怎么策划项目、怎么盘活资产,现在村里的食用菌大棚搞得红红火火。
针对各村情况不一样,县里还总结出物业、服务、资源等六种挣钱路子,鼓励“一村一个招”。“有的村靠种树挣钱,有的村靠搞旅游增收,不搞“一刀切”,每个村都能找到自己的活法。”筸子坪镇拉务村党支部书记吴志伟说。
村村有高招,水果、非遗、抱团全都能赚钱
走进菖蒲塘村,漫山遍野的果树让人眼前一亮。“我们村靠水果起家,现在又加上红色旅游和研学,路子越走越宽!”村党委书记周祖辉介绍,村里的“女子嫁接队”每年能赚上千万元,游客量从几千人次涨到几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从3万元冲到100多万元。上个月,一批来自长沙的学生在这里体验嫁接、采摘,临走还买了不少水果制品,“一天就给村里带来好几万收入!”
竹山村则把苗族文化做成了“摇钱树”。村里的非遗工坊里,村民们忙着织苗锦、做银饰;农耕体验区里,游客们挽起裤脚体验插秧;到了晚上,实景演艺《竹山花开》更是场场爆满。“我在家门口的工坊上班,一个月能拿3000多块,还能照顾家里。”58 岁的村民麻桂花笑着说。
竹山村民宿群依偎青山绿水,如明珠镶嵌于天地间,尽显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单个村力量弱,我们就抱团发展!”千工坪镇“千集体”公司负责人龙江华说,公司统筹19个村(社区)资源,建塘村的竹篱笆既美化了村容,又做成了产业;香炉山村搞“上烟中茶下果菜”,千亩产业园光雪茶每年就增收超10万元;通板村的“辣椒+莴笋”轮作,年增收超15万元。“去年公司年产值超400万元,年底每个村都分到了2-3万元分红,再也不用愁‘小散弱’问题了。”龙江华笑着说道。
除此之外,大坡村的高山刺葡萄酿成了美酒,吉信镇的农产品通过直播销售网络卖向全国,林峰乡的村民在直播间里推销林下特产……286个村各显神通,撑起了凤凰县集体经济的“百花齐放”。
大坡村的葡萄藤下,村民们正忙着采摘紫莹莹的葡萄,满是丰收的忙碌与喜悦
直面难题想办法,薄弱村也要“强起来”
“虽然成绩不错,但问题也不能回避。”凤凰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田峰坦言,部分偏远村物流成本高、市场辐射弱,不少低收入村还依赖初级农产品,抗风险能力不足,加上有些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利用效率低,基层经营能力有待提升,这些都是要破解的难题困境。
面对这些难题,凤凰县早有打算。“今年17个乡镇都给各村制定了‘专属方案’,每个乡镇选3-5个村重点培育好产业,先把榜样树起来,再带着大家一起干。”田峰介绍说,县里还计划把各村闲置的钱集中起来,投到好项目里,2025年推进两批集体经济项目,帮薄弱村“壮筋骨”。同时试点“政经分开”,把财务管得更严,还会组织村干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让集体经济走得更稳、更远。
从曾经的“穷山村”到如今的“富裕村”,凤凰县用事实证明,乡村要发展,不光只靠“天生条件”,更要靠“肯干敢干”。当好政策、好资源、好思路凑到一块,就能在山坳里种出“致富果”,让凤凰山村的“钱袋子”越鼓越满,乡村振兴的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