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花垣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人才引育、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出实招、求实效,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筑牢人才根基,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实施“基层干部提质”工程。配强乡镇班子,本科以上学历占94.2%,35岁以下占46.3%;推行“业务提能”周讲夜讲、“四比四创”实绩双向评定等机制,完成职级晋升295人,及时奖励表现突出公务员16名。配优村“两委”班子,大专及以上学历占54.06%,产业能人、致富带头人占22.03%;连续三年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大观摩大比武大发展”活动;精选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257人,平均年龄36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30.7%。开展“党员争当先锋”活动。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践行“四下基层”,常态化开展“走找想促”活动,解决实际问题1586个。推动124个机关、学校等党支部与119个村党支部结对,落实“五联五促”,共助乡村振兴。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将参加“三会一课”、联系服务群众等作为民主评议表彰重要依据,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年“4·21”强对流天气中,党员干部通宵排险实现“零”伤亡,获央视专题报道。推进“乡村人才引育”计划。2023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44名,柔性引进专家学者39名,助推院士团队攻关锰渣治理技术,实现新材料产业链“补链强链”。选派12支科技专家服务队下沉产业一线,依托茶产业研究院等平台带培乡土人才304人。实施“一户一大、一人一技”培养计划,累计培养农民大学生12098人,培训专技人才20658人。打造“花垣焊工”“花垣绣娘”等特色劳务品牌,应邀参加国际劳工组织2024年国际研讨会并作为中国地方政府唯一代表发言。实施“帮扶工作提效”行动。选派驻村工作队143支43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50.8%,有农村工作经验者占76.3%,实现脱贫村和易地搬迁安置村(社区)全覆盖。落实“321”帮扶机制,压实结对帮扶(联系)责任,全力助农增收。年度考核优秀比例向驻村工作队倾斜,2021年以来共提拔重用有驻村工作经历干部167人。
深化乡村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持续深化“互助五兴”。推动“互助五兴”与片组邻“三长制”深度融合,7743名邻长联系服务群众7万户26万余人。推行联系走访、民情台账、民事处置、大评小奖四项制度,激发邻长服务热情。发挥“为民服务一点通”小程序作用,实现群众点单、村“两委”派单、邻长接单。2024年以来为群众解决问题1.5万个,开展微服务2.4万次。稳妥推进小村合并。顺应发展需求和群众期盼,按照“试点示范、稳步推进”原则,将228个村(社区)合并为144个村(社区),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创新“多元化解”矛盾。构建“三级联动”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全县设立调解组织256个。乡镇建立一站式调处中心,完善“1+6+N”矛盾纠纷化解体系,系统内初信初访总量同比下降33.47%。创新边区“六联”协作机制,实现涉边纠纷协同共管,相关经验在7省市交流会上推介。
建设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画卷。党建赋能兴产业。扎实推进农业特色产业“851工程”,建成3个万亩基地、36个千亩基地、329个百亩基地,茶叶、烟叶等特色种植规模达36.69万亩,湘西黄牛、乳鸽等特色养殖210万头(羽、尾),带动3万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党员带领美乡村。全面推进矿业综合整治,覆土复绿2.18万亩,入选湖南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十大范例,全国首次“锰三角”污染整治工作交流会在花垣县召开;十八洞村获评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四治三种一创”行动,创成州级以上最美村寨53个、最美农家6312户,改厕5.8万户。花垣县获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全国示范县,全国“四好农村路”现场会在本县顺利召开。党建助推树新风。组织非遗文化展演活动400余场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成效显著,十八洞村和长乐乡分别荣获“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站(所)”称号。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县级以上文明乡镇7个、文明村110个。群众自发组织“吉客节”,百余对青年在十八洞“5.20”相亲节成功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