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开放式老旧小区治理一直是基层工作的难点。设施陈旧、管理缺位、共识难成,成为制约小区发展的现实困境。面对这些难题,长沙市天心区城南路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以白沙井社区老旧院落为试点,探索形成以“四个一”为主线的治理机制,推动小区实现从“无人管”到“多元治”的美丽蜕变。
从“无人管”到“共同治”,老旧小区迎来“新生”
建成于1993年的白沙路215号小区,原为湖南省机械设备进出口公司职工宿舍。随着“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小区于2025年5月移交社区管理,却因长期缺乏物业管理陷入“治理真空”。设施老化、管理缺位、意见不一,让这个70户居民的小区矛盾频发,社区电话一度成为“居民热线”。
如何破解治理困局?街道探索形成“1234”工作法,推动小区治理迈上新台阶:
强化“一核引领”,筑牢组织根基。建立小区党支部,发挥党员带头走访、宣传、协商作用,凝聚治理共识。推动“两方协同”,理顺治理架构。推选产生自治委员会,引入专业物业公司,构建“居民决策+物业执行”治理机制。实施“三步推进”,稳步化解难题。通过精准摸排、机制构建、物业引进,逐步解决停车、环境、设施等突出问题。实现“四新成效”,提升治理效能。 构建全新管理模式、服务体系、治理格局和运行机制,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仅用一个多月,白沙路215号小区便成功选聘物业公司,“党建+自治+专业物业”模式终结了多年混乱。“每平方米五毛的物业费,大家都满意,”居民李先生笑着说,“环境好了,心情顺了,小区也走上了正轨。”
从“旁观者”到“当家人”,居民自管走出新路
没有物业,小区还能不能管好?白沙路231号院给出了答案——“党建引领+居民自管”,走出一条特色治理之路。
每晚,231号院活动室灯火通明。居民围坐一堂,你一言我一语——“路灯不亮谁来修?”“车位怎么划更合理?”……在“白沙夜话”议事会上,大小事务有回应、能落实。
实现“居民事居民管”,不仅依靠民主议事,更依靠规范透明的运行机制。小区推选热心负责的居民组成7人自治委员会,制定管理规约、明确委员分工、公示制度上墙,形成公开透明的治理氛围。通过盘活空间资源、收取卫生费和停车费,小区不仅实现自给自足,结余资金还用于回馈居民,形成“资源盘活—自我造血—居民受益”的良性循环。“我们每月公示收支,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自委会主任表示,“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小区的主人。”
从“试点”到“推广”,探索可持续治理路径
每个小区情况各异,如何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推动全街老旧小区焕发新生机?
关键在于找准适合自身的治理路径,实现从“三无”到“三有”的转变。街道以“四个一”为基本框架,系统推进无物业小区从“基层痛点”走向“规范治理”:
“一核引领筑根基”。把党建引领作为核心引擎,建强小区党支部,摸清家底、凝聚共识,破解“管理主体缺失”难题。“一院一策”建机制。根据产权结构、居民构成等差异,分类组建自治组织,量身定制管理规约,形成因地制宜的治理方案。“一题一解”优服务。聚焦保洁、安防、设施等突出矛盾,分类提供基础型、升级型、过渡型服务,实现精准对接、按需施策。“一效一评”促提升。建立“四新效能”评估体系,定期评议管理规范度、服务响应率、问题解决率与居民参与度,推动治理持续优化。
基层治理的深层魅力,恰似一套激活社区活力的“魔法”。它的价值不仅停留在肉眼可见的环境焕新与秩序升级,更在于悄然重塑居民的心态与行动逻辑,推动大家从“事不关己的冷眼旁观”转向“主人翁式的主动参与”,从“只盯问题的消极抱怨”进阶为“群策群力的共商解决”。 城南路街道的实践表明,只要坚持党建引领、尊重居民意愿、创新治理机制,老旧小区不仅能焕发新颜,更能成为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让基层治理的温度真正传递到每一位居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