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这枝丫得再剪短点不?去年剪多了挂果少一半!”春日清晨,凤凰县菖蒲塘村猕猴桃园里,农户丁青青攥着修枝剪追问。湖南农大教授王仁才蹲下身,掏出卷尺示范“留三个饱满芽点,间距15厘米,通风又保养分。”这一幕,正是凤凰县大力推进“人才链”串起“产业兴”,以人才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田间搭台:专家带技术,农户跟着学
“以前种猕猴桃全凭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慌神。”丁青青指着果园里的气象站和传感器,“现在有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专家每周来,手机APP能看土壤湿度、病虫害预警,施肥量都算得明明白白。”
科技小院实验室里,驻院研究生鲁鑫展示检测报告:“丁大姐家之前土壤磷含量低,建议增施有机肥,一个月后果实甜度就提了2个百分点。”
“我们围绕农文旅产业,建了25支科技小分队,推行‘四个一’服务模式。”县委组织部人才办主任龙彦利介绍。今年以来,150余名专家扎根田间,开展指导近千次,解决难题300余个。
落潮井镇蚕桑基地,村民吴兴文忙着喂蚕:“艾均文教授教的‘饲料蚕’技术,让养蚕不受季节限制。去年我养6批蚕,纯收入1.2万元,翻了一番!”
三旭公司进行蚕茧收购
车间结果:技术变“金疙瘩”,产业跟着旺
凤凰县蚕丝被加工厂里,省农科院研究员艾均文查看新蚕品种:“‘锦绣×潇湘’丝质提升20%,吐丝量增15%,蚕丝被能多卖200元一床。”依托专家工作站,凤凰建成了完整产业链,开发出蚕丝衍生品。“去年蚕桑产值达8000万元,增30%,带动500户增收。”加工厂负责人张守锋说,今年计划扩产,产值有望再提升。
凤凰古城智慧控制中心,湖南大学硕士龙室伊调试导览系统:“以前游客问路电话每天200多个,现在扫码就能导航,满意度从85%提至98%,还助力古城评上5A。”
县农业农村局实验室里,柏连阳院士团队的低镉水稻技术推广面积达1200亩,亩产提高50公斤;周美亮研究员的中荞“121”新品种,让农户每亩增收800元。凤凰县通过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让人才的创造力在凤凰开花结果,真正实现了“引进一位专家、带动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产业”的引才目的。
柏连阳院士讲解植物生长规律
暖心留才:真金白银显诚意,人才留下来
“刚回来担心住房,没想到县里都解决了。”硕士吴屹潇站在人才公寓阳台说,“不仅有5000元/学年的大学学费补助,还提供了家电齐全的公寓,将来孩子还能进入县城最好的小学就读。”
为吸引人才留在凤凰,凤凰县拿出满满诚意,出台了多项政策,设立了1000万元人才基金,建成252套人才公寓,配套建设服务中心、健身室等。2024年发放人才补贴45万余元,解决人才难题32件。
“我们还靠乡情引才。”龙彦利介绍,近年来,通过“引老乡、建家乡”等一系列活动,成功吸引周祖辉、褚忠辉等一批携项目、带资金的杰出企业家回乡创业。仅2024年,凤凰县成功引进了7家湘商企业,签约了5个项目,总投资12.4亿元。
在铁皮石斛研究中心,潘灏东查看组培苗:“县里给50亩地,帮我申报省级工程中心,争取300万元资金。现在组培苗成活率95%以上,今年能带动100多户种植。”
猕猴桃科技小院成果室里,凤凰县委组织部分管人才工作的副部长杨旭东翻着数据册:“‘人才链’串起‘产业兴’让我们引进32位顶尖专家,建‘2+1+6’人才平台,攻克20项技术,获7项专利,研发投入4645.4万元,增长160.7%。”窗外,新栽的猕猴桃苗迎风生长,一如凤凰人才事业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