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门县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坚持以红色教育为根基、法治护航为保障、家校社协同为纽带、民族团结为引领,建立健全“3×3”工作体系,充分发挥“五老”优势,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推动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高质量发展。
共建“三核教育矩阵”,筑牢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思想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红色文化教育入脑入心。持续开展“红色故事进课堂”“百童千诗颂中华”“红旗飘飘引我成长”主题读书等特色活动,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从红色经典、革命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树牢正确人生导向。其中,石门一中创新实施“红色育人”模式,推动教育教学“双提升”,获评“全国文明校园”。传统文化教育走深走实。将土家山歌、九子鞭等12项省、市级非遗纳入校本课程,湘北职专开设“非遗工坊”,培养传承人50余名,获评全省“湖湘工匠”培育和竞赛基地。建成杨坪社区村史馆——福田馆,集中展示湖湘千年农耕文化和红色历史,获评“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奖”。科学文化教育见行见效。紧紧围绕“科创筑梦 助力双减”科普行动,通过强化与高校院所合作,将湘佳永兴学校打造成全国“科创筑梦”乡村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并以家庭农场为实践教育基地,引导中小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完善“三维普法模式”,守护民族团结的“法治密码”。凝聚多方力量,推动普法教育走深走实,织牢织密青少年保护“防护网”。推动普法教育立体化。组建由五老、检察官、教师构成的普法队伍,编写《青少年法治教育手册》,开展“法律进校园”活动182场,覆盖学生7万人次。坚持在中小学举办宪法宣誓活动,通过“请国徽、赠读本、诵宪法、演情景剧”等形式,增强青少年法治意识。石门县青少年法治宣传创新案例入选全省“十佳精准普法创新案例”。推动权益保护网格化。组建“五老”网吧义务监督队,会同司法力量,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着力解决监护不到位等问题。投入500万元建成37间心理咨询室,首创“积极心育”模式,组建专业团队,通过心理咨询、艺术疗愈等方式呵护好青少年的心灵家园,截至目前,成功帮助100余名青少年走出心理困境。推动法律关怀常态化。开展“杜绝欺凌,勿做沉默的羔羊”专题讲座,覆盖7000名青少年,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针对特殊学生,建立“特异学生档案”,推行“温情互助”活动,石门四中“阳光成长”项目获评全省德育创新案例。
优化“三新育人环境”,激发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坚持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主线,通过打造“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教育格局,为青少年营造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创新家风育人“新模式”。大力推广“格言治家”,推动良好家风吹进寻常百姓家,相关工作经验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建成197所家长学校和10所家长网校,开展“隔代教育”专题培训200余场,覆盖家长5万人次。县四完小“同心圆教育社区的创建”获评“湖南省2024年校家社育人典型案例”。探索特色育人“新路径”。大力推进“校园足球”发展,创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40所,打造以石门五小足球队为代表的“石门足球育人”品牌,助力民族地区青少年圆梦之旅。成立“五老”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义务送教下乡,推动建成湘佳永兴学校、苏市学校等手风琴基地,近5000名学生受教。石门县“以琴育人,遇见美好”教学经验入选全省“双减”典型案例。搭建劳动育人“新场景”。建立全县劳动教育实践中心,荣获“2024—2029年度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打造夹山镇陶家岗屋场“一馆二廊五园”,开展农耕体验、国学亲子活动,年接待学生1.2万人次,获评“湖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