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醴陵市统筹各方力量,通过“两下两上”综合施策,真抓实干减负、真金白银投入、真情实意关怀,持续破解“小马拉大车”四类突出问题,探索出了一条“轻车、壮马、畅路”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建好队伍,把力量沉下去,破解“人少事多”问题。聚焦资源和任务不对称、权力和责任不对等问题,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推动机构编制、人员力量、资金政策等向基层一线倾斜。在编制上倾斜。结合机构改革,通过核减、调剂、盘活等举措,从镇街空余编制中建立镇街编制“周转池”,探索跨街道(镇)统筹调剂编制资源,注重审批服务执法力量下沉,核定用于基层一线执法人员编制271名,占比达到84.5%。在政策上倾斜。明确各镇街设置1个副科级事业单位,核定主任职数(副科级)各1名,下大力气选优配齐镇街副科级事业单位负责人。推进城市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在财政整体不乐观的情况下,新增预算497万元,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通过设置层次分明的薪酬待遇,充分激发城市社区工作者干事创业热情。在人员上倾斜。调整优化驻村工作队24支72人,全面建立片组邻“三长制”组织架构,选好用好选调生、第一书记、乡村振兴专干等群体,出台规范抽借调人员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加强借抽调人员规范管理,及时清退违规借调工作人员,全面加强基层工作力量。
清理整治,把负担减下去,破解“超重负荷”问题。聚焦“轻车减负”,坚持厘清权责、科学考核、改进作风,着力解决基层任务超载、责任超载、压力超载难题。持续做好减法。加大精文减会力度,制定实施“六个不发文”制度,杜绝“多头发文”。强化统筹“多会合一”,严控会议规模规格,合理设置会议议程,压缩会议数量。持续纠治文山会海、工作过度留痕、文件“红头变白头”等问题。持续转变作风。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2025年以来,发现并上报“僵尸”微信公众号26个、网站6个,新增备案管理政务应用程序3个。开展备案账号抽查检查9批次,提醒账号更新14个。全面推行“无扰督查”,切实减轻基层迎检负担。持续推动改革。取消村干部“坐班制”,优化村干部管理制度中“坐班值班”要求,明确“工作日只安排1到2名村干部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值班”,让村干部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为民服务上。严格执行督检考年度计划管理和备案管理,全面清理规范“一票否决”、责任状签订事项,对基层的督导考核事项明显减少。
深化改革,把制度建上来,破解“权责模糊”问题。聚焦机制不畅问题,持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制度建设,明确责任主体、政策依据等内容,把“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厘清楚,让基层做该做的事、做能做的事。建好履责清单。24个镇街履职事项清单全部编制完成,全面梳理镇(街)基本履职、配合履职和回收事项清单,初步理清了镇街层面该干什么活、能办什么事、该担什么责。明确工作事项。印发《醴陵市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指导目录》《醴陵市不应由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指导目录》,明确村级党组织履行10项职责,村委会履行自治事项4类20项、协助政府事项5类30项,村经济合作组织依法履行10项经营管理职责,全面规范村级工作事务。扎紧制度笼子。围绕管理、决策、服务等多个方面,出台《醴陵市关于进一步加强“村财乡管”工作的办法(试行)》《村(社区)干部管理制度》《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管理制度》《村级“小微权利”清单制度》《农村“三资”互联网+监督制度》等12项规章制度,通过“1+N”制度体系规范村级运行。
多维赋能,把关爱提上来,破解“动力不足”问题。聚焦个别基层干部不担当、不作为等现象,以加强关心关爱为重点,全面做好关爱赋能工作,确保基层治理动能充足。综合培训提“能力”。抓实街镇干部、中层干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政绩观教育,主办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片组邻“三长”和村(社区)后备力量培训班等7个班次,举办“书记课堂”,累计培训赋能村干部700余人次,使干部专业素养和能力更好匹配工作需求。强化保障添“合力”。压减非刚性、非必要的项目支出,重点保障镇(街道)、村(社区)人员经费和刚性支出需求,建立村(社区)经费与财力增长相匹配的机制,村级运转经费达49.5万元/年/村、71.56万元/年/社区,确保了基层有钱办事。提高待遇增“活力”。抓实从村干部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干部)等工作,11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考核纳入乡镇事业编制,4名村(社区)干部(含2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省考录用为乡镇公务员。从严落实乡镇较高职级干部晋升、待遇保障等一揽子关怀政策,推动乡镇干部收入高于县直机关同职级人员,实现乡镇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占比比县直单位高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