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群峰叠翠间,凤凰县如一颗明珠镶嵌武陵山脉。近年来,凤凰县田铺乡坚持“小村规撬动大治理”的思路,结合基层治理实际,引导各村以村组为单位,自议自定、不断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促进自治、德治、法治的有机融合,让村民成为基层治理的“主角”,让村规民约成为凝聚群众力量、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有力抓手。
党建领航,把准民约“定盘星”。基层治理的深度,取决于党建引领的精度。凤凰县构建“镇党委统筹—村支部引领—网格长落实”三级联动体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新场镇三口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兵带领27名党员深耕八年,把“党建强村、治理兴村”刻进村规民约的基因,创造了连续8年“零信访”的纪录,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8%。在禾库镇吉云村,村“两委”联合红白理事会将“抵制天价彩礼”“婚事简办”写入村规民约,党员干部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通过“院坝会+苗歌传唱”让新风尚浸润苗寨。全县286个村(社区)修订村规民约时,均以党支部提议为起点,严格遵循“四议两公开”工作法,乡镇司法所同步开展合法性审查,确保每一条款既接“地气”又合“法理”。
民意聚智,编织公约“经纬线”。“农家说事小院”的火塘边,苗家阿婆用织锦图案比喻环境整治;微信群里,外出务工青年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凤凰县创新“线上+线下+移动”三维征集法,组织党员网格员结对走访3500余户群众,累计收集民意建议2300余条,其中“民族团结”“廉洁文化”“智慧安防”等28项内容被纳入村规民约升级版。廖家桥镇大坪村将“积分制”写入村规,党员带头参与志愿服务,56000多分爱心积分兑换出1100余个义务工,节省村级开支18万余元。这种“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实践,让村规民约从纸面上的条文变成了群众手中的“金钥匙”。
文化赋能,奏响新风“交响乐”。当村规民约遇上苗族飞歌,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凤凰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村规民约进苗寨”活动150余场次,第一书记化身“宣讲员”,用“彩礼少一点,幸福多一点”等俚语解读条款;法律明白人结合“杀年猪”“捉稻花鱼”等民俗活动,让法治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吉云村的苗族歌手将移风易俗编成《劝嫁歌》,“银饰再亮不如心透亮,彩礼再重难比情意重”的唱词传遍湘西。全县发放《移风易俗倡议书》5.2万余份,200余回村广播循环播报,让村规民约如酉水之流,浸润6万余名群众的心田。
科技护航,构建监督“智慧网”。在三口村的综合治理平台上,90%区域的高清监控实时传回画面,党员网格员通过“智慧安防网”巡查环境卫生、调解邻里纠纷。这种“科技+网格”的监督模式,与离任村干部组成的监督小组形成互补,构建起“线上举报+线下劝导”的立体网络。大坪村的联户微信群里,村民随手拍摄的环境问题照片10分钟内就能得到回应;监督小组上门劝导时,手持的“村规民约执行手册”记录着每一次整改过程。截至目前,全县通过多元监督体系化解矛盾纠纷340余起,村规民约履约率达92%。如今的凤凰县,村规民约已从“约束条文”升级为“治理密码”。从三口村的猕猴桃基地到吉云村的苗绣工坊,从大坪村的积分超市到全县286个村(社区)的文明新风,党建引领下的“小村规”正书写着基层治理的“大文章”,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衔着治理创新的勋章展翅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