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武陵源区协合乡杨家坪村资源禀赋并不突出,“杨”与“坪”甚至名不副实。然而,这个普通山村却凭借一系列细致务实的“微操作”,实现了从人心涣散到凝心聚力、从发展滞后到活力迸发的转变,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五项国家级荣誉。其核心在于将“微操作”理念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于细微处见真章,在坚持中求实效。
聚焦“人”这一核心,以“微操作”激发主体能动性,筑牢治理根基
乡村治理,关键在人。杨家坪村紧抓村组干部、党员和群众三类主体,通过精细化“微操作”激活内生动力。一是管好“关键少数”,建强“头雁队伍”。村“两委”班子是乡村发展的核心。杨家坪村从制度细节入手,刚性执行每周例会、民主决策、考勤管理等机制,确保干部在岗在状态;2017年创新实施村民小组长绩效管理,将报酬与群众满意度直接挂钩,扭转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二是激活“先锋队伍”,强化党员作用。党员是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杨家坪村推行党员积分制改革,变“做好事加分”为“做坏事扣分”,配套《不合格党员硬十条》,2019年顶住压力处置5名不合格党员,让制度“长牙”;主题党日固定于每月12日上午9点,党员自觉形成“生物钟”;要求流动党员每季度手写思想汇报,强化身份认同。三是引导“绝大多数”,凝聚群众力量。面对群众参与度低的困境,杨家坪村创新设立“美丽先锋模范银行”,发行“先锋模范币”,实行“奖分群众互评、扣分支部举证”,对遵守村规民约、参与会议等行为量化奖励,村民参会一次奖5个币,年终可兑换分红,群众开会从“仅到5人”变为踊跃参与;每年举办只设团队奖的农民运动会,培育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微操作”,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形成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精准对接“需求”与“政策”,以“微操作”畅通服务末梢,提升治理效能。
杨家坪村深刻认识到,落实上级政策的成效差异关键在于落实的“最后一米”是否畅通,并坚持致力于在政策与群众需求之间做好“微对接”,实现精准服务。一是创新宣传引导机制。不再空洞说教,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先锋模范币”积分兑换机制,吸引群众主动参与到村庄事务中来,变“统一思想”为“先统一利益”;同时购置便携投影仪,在屋场会播放安全生产等警示片,化抽象条文为直观影像,提升宣传实效。二是构建高效应急体系。创新实施“物资集中储备+快速响应”机制,将灭火器、救援绳等应急物资统一存放村部,一旦发生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队员可轻装直奔现场,村里同步专人专车运送应急装备,将救援准备时间从原来的半小时缩短至10分钟以内,大幅提升了应急救援效率。三是构建长效关爱体系。建立“美丽公益账户”,不仅奖励学业优秀的学生,更注重奖励文体佳绩、好人好事,引导青少年全面发展。创新推出助学无息贷款项目,要求受助者就业后力所能及反哺账户,形成了“受助-成才-反哺”的良性循环。截至目前,该账户已累计奖励资助187人次12.53万元,收到反哺资金0.6万元,实现了资助与感恩教育的有机结合。
注重“传承”与“融合”,以“微操作”涵养文化生态,彰显治理内涵。
杨家坪村的“微操作”不仅关注当下问题的解决,更着眼于乡村长远的文化积淀和可持续发展。一是变废为宝,点睛之笔塑景观。在人居环境整治中,将一根计划移除的电线杆巧妙改造为象征文脉的“大毛笔”景观,成本微乎其微,却赋予了村庄独特的文化韵味,成为“微操作”理念的实体象征。二是创建村史馆,留住乡愁记忆。动员群众无偿捐屋、捐物,建成湘西北首个村史馆。馆内陈列的不仅是老物件,更是村庄的时代记忆和精神根脉,时刻教育后人不忘初心、饮水思源,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三是规则制定中的“阳光操作”。无论是党员管理制度还是村规民约,都坚持充分讨论、全员签字确认。这种“阳光下的博弈”确保了规则的权威性和公认度,使得后续执行能够理直气壮、顺畅无阻,体现了程序公正这一现代治理理念的“微”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