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安县坚持把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作为抓好基层党建的重要抓手,从规范管理上着手、在搭建平台上用力、于作用发挥上出招,织密“联络网”“学习网”“服务网”,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管理体系,让流动党员有“家”有“学”更有“为”。
建强“流动堡垒”,让党员流而有“家”
“以前在外打工,总感觉像‘断线的风筝’,现在加入了流动党员党支部,组织生活终于有了归属。”在长沙务工的流动党员唐志燕感慨道。东安县按照“地域相近、行业相关”原则,在广东佛山、湖南长沙等流动党员集中地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并在乡镇设立16个“流动党员服务站”,明确专人定期联系流出党员,还向流动党员党支部选派党建指导员,构建起“乡镇党委+流动党员党支部+村党支部”工作联动机制。
为精准掌握流动党员动向,东安县每年开展“地毯式”排查,建立涵盖流出地、外出时间、从事行业、联系方式等信息的“流动党员档案库”,实行“一人一档、动态更新”。2025年以来,全县通过电话随访、微信联络等方式,帮助60余名失联的党员重新“归队”,让流动党员时刻感受到组织关怀。
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活动。
打造“云端课堂”,学习教育不断线
“不管身在哪个城市,打开手机就能上党课、学技术。”这是东安县众多流动党员的切身感受。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联系难的特点,东安县依托“红星云”“东安党建”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打造“流动党员线上课堂”,每月推送政策解读、农技知识、典型案例等内容,确保学习教育“不断线”。
东安县利用智慧党建云平台,指导各乡镇开设“云端课堂”,开展“云端主题党日”,推动流动党员过好“网上组织生活”。邀请农业专家在线讲授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吸引流动党员广泛参与,鹿马桥镇流动党员席光禄在外务工期间,通过线上课程掌握了人参果种植技术,返乡后指导村民改进种植方法,带动20多户农户增收。截至目前,全县已开展线上培训16场,覆盖流动党员300余人次。
搭建“双向桥梁”,先锋作用显担当
“在外争当先锋,回乡力作贡献。”这是东安县对流动党员的殷切期望。县里推行“双向报到、双向服务”机制,引导流动党员在务工地主动亮身份、作表率,同时鼓励他们为家乡发展牵线搭桥,将有情怀、有能力、有口碑的流动党员及时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
曾长期在外从事互联网行业的流动党员谢宗平,2020年响应号召返乡创业,转型成为“新农人”。他依托村合作社创办东安县宗顺种养殖有限公司,在公司内部设立“党员先锋岗”,同时为家乡引进优质农业项目,带动3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东安县大力实施“雁归工程”,打造“湘商回归”示范基地。东安县驻佛山市流动党员党支部以广东省湖南东安商会为依托挂牌成立。商会中党员积极参与社会慈善及公益活动,在修路供水、助学敬老、赈灾助农等方面为家乡捐资捐物,持续为东安教育事业发展助力。截至2025年,已连续12年开展“捐资助学”系列活动,累计资助学生上千人次,捐助资金达883万元。
做实“暖心服务”,组织关怀零距离
“孩子上学的事解决了,我在外打工更安心了!”得知女儿顺利入学,在长沙务工的流动党员唐运亮在电话中连连致谢。东安县积极推进流动党员服务阵地建设,为10余名困难流动党员家庭协调解决子女入学、老人就医等实际困难,让他们在外奋斗无后顾之忧。
针对流动党员返乡办事不便的情况,东安推行“红色代办”服务,由村党支部代为办理社保认证、证明开具等事项。今年端午节,各流动党员党支部还向党员寄送“暖心包裹”,内有流动党员活动证、党徽和政策手册,让流动党员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如今在东安,流动党员已成为乡村振兴的“宣传员”、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群众致富的“领航员”。下一步,东安县将深化流动党员数字化管理,构建流动党员管理长效机制,引导更多流动党员积极投身东安乡村振兴事业建设。
组织流动党员开展微视频党课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