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做饭扛液化气罐累得慌,现在拧开阀门就有天然气;路边野麻挡路又怕坏墙,社区隔天就清干净了;闲置地改成广场,老人孩子终于有了好去处!”在岳阳市南湖新区渔光社区,居民们口中的这些变化,藏着社区以“有方法、有温度、有韧性”破解基层难题的治理智慧。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社区用三件民生实事,把“急难愁盼”变成“满意笑脸”,让幸福感在家门口落地生根。
天然气入户破40年用气难,“三长联动”连民心
柳树巷52户居民,被“用气难”困扰了40年。这片始建于80年代的自建房区域,因早期无规划、房屋错落,始终没能接通天然气,居民只能靠罐装液化气或电磁炉度日——扛气罐上楼累,费用高不说,还存在安全隐患。2024 年10月,社区下定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靠的不是“蛮干”,而是“精准施策”的巧劲。
要解难题,先听民意。社区书记刘金荣第一时间找到“邻长”莫万军,这位土生土长的柳树巷人,成了社区与居民间的“传声筒”,他逐户记录居民对安装时间的需求、对安全的担忧,还把大家最关心的“初装费会不会乱收”的疑虑反馈给社区。为了打消顾虑,社区干脆“摊开账本”,将与燃气公司对接的初装费、施工用水用电成本、材料存放费用,一笔笔列出来公示,刘金荣更是上门挨家解释“每一分钱花在哪”,用透明化打消了居民“怕吃亏”的念头。
难题解决的关键,不止于听民意,更在于用“巧劲”破局。施工中恰逢端午假期,挖沟埋管影响居民出行,抱怨声渐渐响起。社区立刻启动“三长联动”机制 ——“片长”张红秋统筹协调,“组长”姜玲对接楼栋居民,“邻长”莫万军带着居民代表翁立卫一起上门沟通,一边讲清“通气后长远的方便”,一边协调施工方调整方案,缩短白天作业时间、增设临时便民通道。最终,工程没耽误,居民的出行也没受太大影响。
“邻长”莫万军到居民家收集意见和诉求。
渔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前,居民们送来锦旗,“心系居民排忧解难,务实工作情暖人间”,对社区工作表示感谢。
今年7月10日,随着最后一户通气,40 年的“用气梦” 终成现实。7 月 17 日,居民们捧着“为民办实事,心系老百姓”的锦旗送到社区,“社区办事有方法,我们放心!”而这份 “放心”,不仅源于“老大难”问题的解决,更藏在社区对居民每一份诉求的重视里,哪怕是路边疯长的野麻这样的“小事”,社区同样放在心上。
24小时清除野麻解居忧,用细微之处见民心
破解了“用气难”这样的民生大事,渔光社区对居民身边的“小事”同样不怠慢。基层治理的温度,往往就藏在“居民有呼,社区必应”的速度里。银湖小区居民周先生的一通投诉电话,就见证了这份“即时响应”的温暖。
8月12日,银湖小区居民周先生的一通投诉电话,让社区立刻行动起来。“小区内车道边野麻长得比人高,不仅难看,根都快扎进路面和墙里了,我们自己除了几次都除不干净,太愁人了!”接到投诉后,社区没有“等一等、看一看”,当天就派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连夜制定清理方案,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工具赶来。
戴着安全帽、扛着铁锹的社区人员,蹲在路边拔草根、用锄头铲顽固藤蔓,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也没歇脚。直到把近百米路边的野麻清得干干净净,路面恢复整洁,墙体也解除了被破坏的风险,大家才停下手中的活。“真没想到这么快!昨天刚反映,今天就清完了。”周先生路过时特意停下脚步,对着工作人员连连道谢,其他居民也围过来点赞:“社区把我们的小事当大事办,住在这里心里暖乎乎的。”这份“24小时响应”的背后,是社区“不忽略任何细微诉求”的初心。
攻坚广场改造圆居民心愿,遇阻不退守初心
如果说“清野麻”体现的是社区应对“急事”的速度,那么上渔光居民点的广场改造,则考验着社区面对“难事”时的坚持。那片如今充满笑声的广场,曾因重重阻力差点“夭折”。“现在每天来广场跳跳舞、聊聊天,日子过得多舒坦!”傍晚时分,看着上渔光居民点文化广场上热闹的场景,居民李阿姨的脸上满是笑意。可谁能想到,这片如今人人称赞的广场,在改造之初,不仅遭到部分居民反对,还因资金不足一度停滞。
2024年9月,社区计划将这片破旧闲置的空地(原篮球场)改造成全龄友好广场,既能给老人添健身设施,又能给孩子留玩耍空间。可消息一出,反对声就来了,部分居民担心改造后没地方停车,有车主甚至直言“影响日常出行”,不愿配合。社区书记刘金荣没有急着推进,而是带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咱们小区老人多、孩子多,有个广场大家能锻炼、能玩耍,多好啊?停车的事我们来协调,先找临时车位过渡,以后再规划固定车位。”没有讲大道理,只有拉家常式的真诚沟通,慢慢化解了居民的抵触,反对的声音渐渐平息。
可刚迈过“居民意见”这道坎,新的难题又找上门。项目推进到一半,资金突然不足,施工队只能暂时撤场。“不能让居民的期待落空!” 刘金荣没被困难吓退,他四处奔走对接相关部门争取支持、联系各方资源寻求帮助,甚至自己跑建材市场对比价格,只为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终于,资金难题解决了,施工队重新进场。
经过长达数月的精心打造,2025 年8月,崭新的广场如期完工。绿色的地面、齐全的健身器材、小巧的表演舞台,全都是居民期待的样子。居民代表捧着锦旗到社区感谢道:“以前觉得这地儿就这样了,没想到社区这么有韧性,真把好事办成了!”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广场上的笑声、音乐声,就是对社区“不放弃”最好的肯定。
社区文化广场有乐队现场演奏,吸引附近居民齐聚,热闹非凡。
从 40 年用气难题的破解,到 24 小时清理野麻的响应,再到广场改造的坚守,渔光社区用“有方法、有温度、有韧性” 的行动,证明了基层治理的核心,从来不是 “干得多热闹”,而是“居民过得多舒心”。一面面锦旗、一声声感谢,既是居民的认可,更是社区继续前行的动力 。未来,渔光社区仍将以人民为中心,把每一件民生实事办实、办好,让基层治理的温度,温暖每一位居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