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县委编办锚定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定位,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三减三除三加”系列举措,构建起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系,持续激发潜力、增强动力、释放活力,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三减”优架构,夯实高效发展基础。一是减机构。优化园区管理机构,加大整合力度,围绕经济发展、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红色文旅发展等职能,精减内设机构,将园区内设机构由5个压缩至3个,所属事业单位由2个调整为1个,机构设置更加精简规范。二是减编制。管住管好编制资源,结合园区发展实际,重新核定了人员编制,将经开区和所属事业单位编制总数由56名缩减至51名,将沙洲园区和所属事业单位编制由58名缩减至47名,全面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园区用于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开发建设等领域和岗位的人员编制比例达80%以上,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三是减职数。根据园区功能定位,结合工作实际,从严从紧核定领导职数,汝城经开区和沙洲园区共精减领导职数副职7名,进一步精简优化了管理岗位配置,实现领导层级“瘦身”精干,为园区高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以“三除”破障碍,畅通优质发展脉络。一是除定位不清。明晰职责边界清单,坚持经开区发展实体经济为主的功能定位,突出园区县域经济发展主体地位,按照“应剥尽剥”原则,厘清园区职责范围,梳理2013年以来的委托或赋权事项,编制“三张”清单,形成了汝城经开区移交清单9项、剥离清单42项、保留清单3项,经开区原承担的有关社会事务交由相关职能部门承担。二是除庸懒散拖。参照乡镇履职事项清单编制工作经验做法,全面建立园区履职事项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园区与乡镇、县直单位职能职责,完成园区基本履职事项清单39项、配合履职事项清单18项。通过清单明确“谁来办、办什么、怎么配合”,从制度层面消除职能交叉、责任悬空等问题,推动跨单位、跨领域工作衔接,形成“各负其责、协同高效”的工作格局。三是除园企不分。按照园区改革“1+N”方案,以“小管委会+大平台公司”改革为突破口,加速推进平台公司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型,支持公司从传统“融资平台”向现代“投资运营平台”转型,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实现管运分离、政企分开,进一步促进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有机结合,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以“三加”强动力,激活内生发展动能。一是加活力。科学制定经开区岗位设置方案,优化内部管理架构,开展了汝城经开区全员竞聘竞岗,按照“留任一批,调离一批,选聘一批”的思路,通过一对一谈心谈话做深做细人员工作,在确保现有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对调离人员按照择岗人数150%的比例提供岗位,顺利将17名交流择岗人员有序输送至县直机关单位,择岗满意度达100%。同步引入11名专业人才充实队伍,进一步优化经开区人员结构,平均年龄较改革前下降了10岁,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比从14%跃升至36%,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达63%,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加动力。建立了科学考核、绩效薪酬等机制。打破传统薪酬分配体系,倡导“优绩优酬、劣绩少酬”的导向,在实行薪酬总量管理的前提下,建立差异化分配机制,将绩效薪酬与岗位价值、技能素质、实际贡献、创新结果相挂钩,以岗位定责任、定薪酬。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月工资增长最多的超过2000元,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人员在全县年度考核奖平均水平基础上最多可增加8万元,用考核和“真金白银”激励出园区干部干事创业的最大动力。三是加效力。整合企业服务职能,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工作,健全企业服务机制,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行“母亲式”服务模式,精准对接企业从项目落地、建设投产到运营发展的全链条需求,企业服务模式从“多头式”向“一站式”转变,用心用情解决企业用地、用水、用电、用气、用工、融资等“急难愁盼”问题,把园区打造成为汝城县“来汝城,汝必成”营商环境金招牌的形象展示窗口,让营商环境成为园区吸引项目、留住企业、激发活力的核心竞争力。9月28日,园区集中签约东莞市迪中五金制品等9家公司,涉及有色金属新材料、低空经济、生物医药等行业,总投资31.6亿元,将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