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飞得再高再远,那根线还是紧紧系在家乡的土地上,走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回来,为家乡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近日,在广东东莞创业打拼十多年,家住宁远县太平镇界头村的流动党员李禹谈起回乡创业时说。
今年来,宁远实施流动党员管理提质增效“八个一”行动,即开展一次全覆盖摸排、成立一个流动党工委、设置一批流动党组织、举办一期业务培训、建强一支服务队伍、支持一笔专项经费、用好一个管理系统、建立一套工作机制,着力破解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为高质量发展凝聚红色流动力量。
织体系聚合力——“双向共管”解难题
“家乡驻长沙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终于让我找到组织了!”近日,在长沙务工多年的流动党员唐本仁加入了新成立的宁远县柏家坪镇驻长沙市芙蓉区流动党员党支部,难掩激动之情。
党员行千里,组织在身边。针对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的难题,宁远县坚持“党员相对集中流动到哪,党组织就覆盖到哪”的原则,大力实施流动党员党组织组建攻坚行动。今年5月以来,柏家坪镇驻长沙市、鲤溪镇、舜陵街道驻东莞市、中和镇驻广州市等多个流动党员党支部密集成立,已纳管服务流动党员130余名。
针对流动党员难管理的问题,宁远县突出“流出地+流入地”双向共管,形成“两地协同、双向发力”工作格局。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签订双向共管协议,建立“党员共管、信息共享、工作共商”的联合机制,确保组织生活联过、党员活动联办、发展难题联解。
组织建起来了,关键还要把流动党员找出来。针对外出党员流动性大且相对分散的特点,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对流动党员进行“地毯式”排查,分别建立县、镇、村三级流动党员信息库,分类建档建册,共排查出1108名流动党员。建立完善联系制度,基层党支部至少落实1名支部委员或党小组长,通过“一对多”形式与流出党员“结对子”,确定流出党员的固定联系人806人。
为确保流动党组织活动有阵地、办事有平台、经费有保障,宁远县实行“两地共建”,采取“党费返一点、财政给一点、党员捐一点、当地补一点”等办法,为流动党员建设了“党员之家”“红色驿站”。今年以来,从党费中开支16万元作为流动党员党支部建设经费,着力将12个流动党员党支部打造成“红色港湾”。
强服务增活力——“红色港湾”聚人心
“虽然你们身处异乡,但组织一直牵挂着你们。”前段时间,宁远县遍布全国的1100余名流动党员收到了“家乡来信”。
聚焦流动党员难培训、难集中问题,将支部建到“云端”、党员连上“网络”,依托“九疑先锋”等平台,开设“空中课堂”,向流动党员线上推送学习教育资料200余条,定向发送“红色家书”“红色包裹”等电子邮件118份。如鲤溪镇针对在东莞从事激光行业人数较多的情况,在驻东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开设“云端微课堂”,每月推送学习资料包,定期发送与激光行业相关的宣传资料。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营造“家”的氛围,流动党员汤万飞将公司四楼宿舍改造成“乡友驿站”,为暂未就业的老乡免费提供落脚点。九疑瑶族乡驻广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开展“情系教育 爱心捐赠”主题党日活动,捐款并倡议募集40余万元,帮助60余名贫困生点燃希望之光。
为了让“宁漂”流动党员在异地有家,宁远县实行“安家工程”,探索推行“三联三访”制度,即:流动党员“政治生日”时必联、逢年过节时必联、外出返乡时必联,重大节日电话访问、生病住院时探视访问、遇到困难时上门访问。2025年以来,慰问困难党员45人,帮助党员及乡友协调解决维权、就业、子女入学等事项200余件。
搭平台强动力——“流动创客”勇担当
“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流动党员党支部正成为异乡奋斗与故土发展的“连心桥”。
情系家乡,返乡有为。流动党员刘石峰,这位农村出身的流动党员返乡创办湖南省康德佳林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金丝皇菊提取物护肤品、菊花饮品等产品,公司累计获授权发明专利24项,累计帮扶脱贫户426户1924人、易返贫监测户28户56人,分红420余万元;从“组织漂泊”到“扎根富民”,刘石峰正以“流动”力量激活家乡产业。流动党员黄莞城,利用多年在外的人脉、资金、技术等资源,成功引进成立汇盛鞋业有限公司和联兴鞋业有限公司,带动2000余人就业,每年为宁远创造税收1000余万元,汇盛鞋业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5G工厂。
像刘石峰、黄莞城这样的流动党员,在宁远县并不少见。近年来,宁远县大力实施“归雁工程”,实施“三带三回”行动(即带动有效投资、带头返乡创业、带领群众致富,促进资金回流、促进人才回乡、促进项目回归),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为招商引资牵线搭桥,一批批返乡创业者成为宁远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全县吸引了56名流动党员回乡担任村干部,鼓励支持100余名返乡流动党员投资创业,创造税收3000余万元,带动4500余人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