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坚持党建引领,做实区域化党建,依托街道“大工委制”,凝聚多方合力,着力构建“党工委统筹+社工赋能+‘三长’服务+志愿协同”的小区自治模式,“垂垂老矣”的老旧弃管小区在城市更新的赛道中“循光新生”。
党建引领聚力破题,探索小区自治新路径
小区支部举旗定向。会龙山街道按照“应建尽建、务实管用”的原则,成立15个小区党支部,政治可靠、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有群众基础的“湖南好人”熊建国、改制企业退休老党员尹建平、退役军人严赤光等被推选为小区党支部书记和委员。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每月至少组织召开1次地坪会、议事会,引导普通党员结合城市工作、生态环保、安全生产、作风建设等工作讲授微党课78堂,将党组织力量嵌入小区治理“神经末梢”,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春风化雨,飞入寻常百姓家。
专业社工赋能增效。通过考核招录一批、社会招募一批、人才招引一批,22名专业社工“持证上岗”,采用“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模式,将居民需求形成“心愿清单”后纳入小区自管会“待办清单”,“一对一”开展“派单”服务,动员党员、“三长”、志愿者踊跃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动态更新办理进度,同时,将办理结果、群众满意度纳入“积分管理”,按季度公示积分积累情况,并进行物质兑换,今年以来,兑换人数270人次,兑换分值超5万分,金额达5.6万元。
网格治理畅通民意。持续深化“网格化+扁平化”管理,做深做实片组邻“三长制”工作,72个网格推选产生628名“三长”,在小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定期联系走访联户群众、定点宣传理论方针政策、定向开展上门帮扶慰问,延伸拓展N项服务。及时解决金圣马小区23户居民、8家商户水电表分户问题,大米厂小区100余户外出务工居民房屋无偿管护问题,划定集中晾晒场地,整治摩托车飞线充电、安装充电桩等123件居民群众期盼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
专业赋能服务升级,打通小区自治“中梗阻”
近年来,会龙山街道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运用“三调联动”机制,完善闭环管理机制,强化党员干部执行力,拓展业务培训,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用过硬的专业技能有效回应居民群众关切。
强阵地建机制。按照厉行勤俭节约原则,对原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办公场地进行整合腾空,高标准打造综治中心,设立接访室、调解室、咨询室、心理疏导室等功能室;建立健全信访维稳责任体系,街道党工委召集召开信访联席会议10次,及时分析研判形势,研究部署重点工作任务,协调解决征地拆迁、抚恤金发放等5个突出问题。
访必应诉必办。搭建党群“连心桥”,铺就基层治理“一张网”。将每周一定为“接访日”,由党政班子成员轮流坐班接访登记办理,建立信访快速反应机制,对收集的信访事项,明确牵头负责人、办理时间节点,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压实部门单位责任。发动具备法律知识、善做群众工作的离退休党员干部、邻长、退役军人担任人民调解员,今年以来,会龙山街道登记化解矛盾纠纷206起,人民调解调处矛盾纠纷数占街道调处矛盾纠纷总数的72%以上,化解率达99%。
下实功求实效。围绕“四红五民”工作法,按照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议事规则,发挥自治管理委员会、片组邻“三长”、人民调解员协同联动功能,深入小区网格开展普法宣传60场次、排查化解田土界址、公共楼道安全等邻里矛盾纠纷176起,营造知法于心、守法于行、用法于信的良好氛围,将社区“反应式”管理转化为全民“参与式”治理。
志愿协同发力,释放小区自治“强内核”
会龙山街道聚焦益阳市“强中心城区”战略,以“城市更新”为载体,坚持用党建“一根针”串起小区治理“千条线”,成立“红邻管家”等18个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和业主委员会、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12家、志愿服务队伍26支,带动3000余名志愿者参与到基层治理中。
组建自治管理委员会。坚持“党建引领、群众自治、多元参与”工作思路,成立会龙山街道自治管理指导专班,按照社区党组织统筹的原则,按年度分批次成立小区自治管理委员会,力争通过2年时间,实现社管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探索贴心、精准、高效的治理路径。除此之外,小区自管会还针对楼道漏水、采光照明、瓷砖脱落等问题,组织小区居民代表集体协商,投工投劳对楼道进行了重新粉刷,同时安排专人对公共区域进行定期清扫,彻底打破弃管小区“无人管、难管理”困局。
成立“红邻管家”服务团队。以片组邻“三长制”为抓手,充分利用党员、邻长“人熟、地熟、情况熟”优势,根据居民群众实际需求,组建“红邻管家”服务团队,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提供多元服务。同时,聚焦“一老一小一残一新”等特殊群体,积极开展“家庭医生”、老人助餐、绿化维护、无障碍改造、周末艺术课堂、七彩假期、伙伴计划等多个志愿服务项目,累计惠及居民群众超6000人,不仅实现了小区从“断壁残垣”到“功能完善”的蜕变,更跑出了党员示范、邻里共治的小区治理“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