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乡县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完善组织体系、拓展服务内容、强化服务保障”三维驱动,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爱心家园、助餐点等为载体,推动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通过精准对接老年人需求,在保障基本生活照料的同时,不断丰富精神文化服务供给,让养老服务更有温度、更具质感。擦亮“世界长寿乡”这块金字招牌,形成老有颐养与基层善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党建领航,织密暖心服务网
县级统筹,下好全县“一盘棋”。县委组织部发挥“指挥部”作用,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党建引领、多元参与、服务精准”的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一是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评优评先和“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清单。二是联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组织有能力和意愿的党员与高龄、独居、困难老人结成帮扶对子,提供常态化关爱探访。三是鼓励村(社区)党组织整合利用党群服务中心、闲置校舍等场地资源,为养老服务提供免费或优惠的物理空间,搭建社会组织服务平台,链接企业赞助、公益慈善资源,共同投入养老事业,形成互补共赢的合力。
乡镇推进,打好地域“特色牌”。各乡镇党委承担“主攻手”责任,因地制宜推进养老设施建设。通过盘活现有资源、引进社会力量、协调部门联动等方式,实现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全面摸排整合闲置资产,由村(社区)党组织牵头,梳理辖区内闲置的校舍、办公楼、旧厂房等国有和集体资产,结合城镇更新提质、集镇码头改造、危旧房屋排查整改等行动,按照“一室多用、功能复合”原则,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进行适老化改造,嵌入日间照料、助餐配送、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二是激励社会资本投入,落实场地租金减免、运营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企业、乡亲乡友通过捐赠资助、冠名共建等方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是协调卫健部门定期组织医疗机构上门义诊,联动文旅、教育部门配送文化、教育课程,将优质公共服务延伸至养老站点。
村级落地,实现服务“零距离”。村(社区)党组织立足“施工队”定位,通过入户走访、建立需求清单、开展精准服务等方式,确保服务资源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一是充分发挥片组邻“三长制”基层治理体系的作用,组织村(社区)“两委”干部、党员、网格员等力量,采取“定期普访+重点巡访”相结合的模式,确保对辖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群体实现走访全覆盖。二是对走访收集的信息统一录入台账,形成养老服务需求清单,定期召开屋场会,对清单进行研判,将“需求清单”转化为清晰的“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事事有回应。三是推动资源与需求智能匹配。依据需求清单,精准链接和调配服务资源。对普遍反映的“吃饭难”问题,重点布局和运营老年助餐点;对渴望文化活动的老人,则增开戏曲、书法等课程。通过这种“按需点单、精准上菜”的模式,真正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与老人实际需求的高度契合,杜绝资源错配和浪费。
精准施策,架起贴心便民桥
“暖心餐”破解“吃饭难”。聚焦就餐、日常照料等基本生活需求,通过建设助餐点、照护室、活动房等设施,提供普惠性、便捷化的生活服务。安乡县下渔口镇大溶湖村聚焦老年人“做饭难、吃饭愁”问题,通过盘活村里资源,建成集老年活动室、阅览室、长者食堂于一体的“幸福家园”。该助餐点采用“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模式,并积极链接下渔口商会等社会力量捐资捐物,确保服务可持续运营。覆盖周边60周岁以上老年群体724人,其中60-80周岁低保、特困对象47人,80周岁以上157人。正如一位老人所说:这里的饭菜香,更重要的是人心暖。

下渔口镇大溶湖村助餐点老年人正在就餐
“文化宴”滋养“精神田”。针对精神文化需求,开展文体娱乐、心理关爱、代际互动等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陈家嘴镇“爱心家园”针对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精心构建“立体文化矩阵”。中心不仅设有藏书丰富的爱心书屋、7间规范管理的棋牌室和爱心文体场,更通过常态化开展戏曲演唱、二胡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每周六的老年娱乐团演出成为固定文化盛宴。同时创新推动“代际互动”,吸引青少年主动参与助老服务,形成“老幼共融”的生动场景。健康监测角与心理咨询服务的常态化设置,构建起身心兼顾的关爱体系,让老年群体在获得精神滋养的同时,感受到“比家里更温暖”的幸福体验,有效化解了老年生活的孤独感与文化匮乏问题。

陈家嘴镇爱心家园多个功能室丰富老年人日常生活
“云平台”赋能“银发族”。安乡县积极搭建志愿服务、技能培训、兴趣小组、社会活动等多元化参与平台,推动老年人发挥自身余热。安丰乡“珊珀湖上”关爱促进中心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多元参与平台。在线下,中心依托“云姑娘”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非遗手工艺教学、法律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坐诊等专业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滋养与技能提升机会。在线上,中心创新打造“珊珀湖上”直播矩阵,组织老年人参与直播技能培训,并鼓励有专长的老人通过直播展示才艺、传授技艺,实现从“受助者”到“价值创造者”的角色转变。这种“线下服务+线上赋能”的双轮驱动模式,有效激发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热情,让他们在老有所为中获得了成就感和价值感。

安丰乡“珊珀湖上”非遗技能促进老幼亲密联结加强
多元联动,共绘为老同心圆
资金活水,滋养服务“常青树”。建立“政府投入+社会参与+个人分担”的多元筹资模式,既体现公益性,又确保服务可持续。下渔口镇大溶湖村助餐点的“五一点”模式(个人、企业、政府、集体、社会各出一点)是典型代表。该机制有效分散了运营成本压力,形成了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良性循环。通过激活本地集体经济链接企业社会责任,不仅确保了5元爱心餐的可持续供给,更将助餐点打造为凝聚社区共识的平台,以极低的门槛最大化覆盖老年群体,体现了可持续的普惠思路。
资源整合,奏响为老“大合唱”。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构建起“专业机构+志愿力量+社会资源”的多元协同网络。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服务共同体。安丰乡“珊珀湖上”中心依托“云姑娘”志愿服务队,吸引专家、律师、非遗传承人等专业人士加入,形成服务合力。打破了传统单一供给模式,通过党组织穿针引线,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养老服务的热情与专业优势,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集团作战”的转变,形成了功能互补、资源共享、效益倍增的为老服务新格局。
规范护航,筑牢安心“防护墙”。运行机制的合理与规范是确保养老服务质量和安全的核心保障。陈家嘴镇“爱心家园”通过建立系统化的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规范化运营。中心对7间功能室实施分区管理,明确开放时间、使用规范和安全管理要求,确保活动有序开展。在餐饮服务方面,严格把控食材采购、加工制作流程,确保8元营养午餐的安全与品质。同时建立健康监测档案,定期为老人进行基础体检并记录跟踪。通过制定完善的值班、巡查、应急处理等制度,配备必要的消防及医疗急救设备,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保障网络,让老年人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享受专业化服务。
从下渔口镇的“实惠餐”到陈家嘴镇的“精神宴”,再到安丰乡的“数字赋能”,安乡县通过坚实的组织体系、精准的服务供给和可持续的运营机制,真正将养老服务工作做到了实处。一位在爱心家园活动的老人感慨道:“这里冬天有火烤、夏天有空调,大家在一起真好!”这质朴的满意,是对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的最高褒奖。下一步,安乡县将继续织细服务网络,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完善长效机制,让党的温暖照耀每一位老年人的幸福晚年,为建设和美安乡增添更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