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盛夏,相比全国多地40℃左右的“桑拿天”,宁乡沩山的凉爽宜人成了“奢侈品”。近年来,沩山聚焦农文旅融合“主战场”,深挖“凉资源”,吹响避暑经济发展“冲锋号”,精心书写助力百姓增收、推动区域发展“大文章”,当地与“避暑”相关的经营主体数年时间从10多家发展到258家,床位从550张扩展到6200余张,每年接待避暑游客量节节攀升,2025年更是达到36.8万人次,解决本地就业岗位1800余个。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沩山密印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4万人次,一股蓬勃的文旅消费热潮在沩山这片绿意盎然的山野间持续涌动。而这背后,不仅是得天独厚的清凉资源吸引,更是沩山多年来深耕“避暑经济”、探索“文旅富民”路径的集中体现,近期隆重举办的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更如同一次精准的“助攻”,为这片热土注入了新的强劲动能。
民宿托起“共富梦想”
天刚蒙蒙亮,沩山社区居民刘华云就挎着竹篮往盘云山熙居民宿走,篮子里还沾着露水的辣椒、豆角,是她从自家地里摘的。现在她既是民宿帮工,又是小摊贩——今年增加的这两份收入,让她分外知足。
“老板娘,菜给您放厨房了!”刘华云把农产品交给民宿后厨,转身又去客房换床单。旺季时她在这里每月能挣4000元工资,淡季按日结每天100元,比过去守着几亩地强多了。更让她高兴的是,游客们总爱买她带来的辣椒、豆角、茶叶等农产品,说是就爱这口山里的味道。特别是她刚采的嫩玉米成了抢手货,游客们边啃边打听:“这玉米能真空包装吗?想带十斤回去。”
像刘华云这样的村民,民宿里还有14个。他们白天在民宿端盘子、整理房间、打扫卫生,闲时就回家打理菜园、照顾家庭,第二天又带着新鲜蔬菜来上班。
“老板娘算过账,光今年就付了20多万元工资,这还不算我们卖给游客的土特产。”刘华云盘算着,旺季在民宿上班工资收入就有1万多元,平时卖蔬菜和茶叶又额外多挣了几千元。
刘华云口中的老板娘名叫王恋芳,她充分运用自己在规划设计方面的特长,将自家和相邻的3栋老房子翻新装修,创办了盘云山熙居民宿。民宿共有41间客房,2024年10月开始对外营业。
“从6月份开始,沩山就进入避暑高峰期,我们民宿的入住率达到了90%以上。今年避暑的客人中有60多人一住就是2个月,还有部分客人是来溯溪、漂流或者亲子游的,他们一般住2到3个晚上。”王恋芳告诉记者,今年进入夏季后,住宿、餐饮都很火爆,她聘请了15位村民,人工工资根据不同工种定在3500-4000元/月。
不忙的时候,刘华云常站在民宿院子里看风景。对面山脚下的密印景区里笑声阵阵,远处茶山上云雾缭绕。她突然明白乡亲们说的“老天爷赏饭吃”是什么意思——这满山绿树、潺潺溪流,甚至这沁甜的空气都能卖钱,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
“早就听说沩山夏天凉爽,没想到秋日也这么舒适,景色更是别有韵味!”来自长沙城区的游客张先生一家,在密印寺景区广场上由衷赞叹。这个国庆中秋假期,像张先生一样选择来沩山度假的游客络绎不绝。一路看过去,景区广场一路之隔的农贸市场里,有几十个摆摊的,生意都还不错。一个摆摊老婆婆说:“以前的豆角、辣椒、坛子菜只能是自己做自己吃,卖不到钱,现在景区的游客越来越多了,坛子菜、地里的青菜也能卖个几十百把块一天。”
“8天假期我们盘云山熙居民宿就入住了100多名游客。”王恋芳累并快乐着。她回忆道:“几年前,做猪肉生意的二伯家是三天宰杀一头猪,现在,可是一天宰杀三头猪;周边的民宿以前也是三天难得看见一个客,现在热门时段客房火得一房难求。”这份火爆,与不久前落幕的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引流”效应密不可分。本次大会全面推介了长沙丰富的文旅资源,其中,宁乡沩山作为避暑胜地和禅茶文化之乡被重点展示,其“千年茶香·清凉世界”的独特魅力通过各级媒体平台广泛传播,吸引了大量潜在游客的关注。大会形成的市场聚焦效应和政策引导优势,在国庆中秋这个传统旅游旺季得到了充分释放,为沩山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客流量。
“依托绿水青山,沩山全力推动文旅富民,民宿、漂流、瓜果基地、露营基地、每周大舞台等一应俱全。”沩山乡相关负责人介绍。
漂流激起“致富浪花”
8月的太阳刚爬过山头,沩山乡祖塔村的杨寄强就穿上救生衣站在漂流河道边。作为祖塔村的老把式,他没想到这把年纪还能当上安全员,更没想到家门口的这条小河,竟成了村民的致富河。
自7月5日沩山漂流正式营业以来,每天的漂流起点处就排起了长队,停车位更是一位难求。穿着救生衣的游客乘坐漂流船,沿着全长3.8公里的河道顺流而下,尖叫声和欢笑声在山谷间回荡,热闹非凡。沿线的安全员严阵以待,现场秩序井然。
“以前7、8月没活干,只能蹲在树荫下纳凉,现在沩山漂流火了,自己这两月光工资就挣了快1万元。”杨寄强用竹竿帮游客调整漂流船方向,指着岸边临时摊位说:“那些都是我邻居,卖水枪、防水袋,还有农产品,一天挣个两三百元很轻松。”
“过去,这里村民只能守着大山过穷日子。如今,村里人也是吃上了‘旅游饭’,漂流终点附近的民房都改造成了餐饮店,给游客提供农家饭菜,一个漂流季就能挣到三四万元。”杨寄强告诉记者。
沩山漂流的火爆也让项目负责人姚主明喜上眉梢。“沩山漂流从7月5日正式开业,到8月31日准时结束,总共接待游客近11万人,单日客流最多达到了5200人。”姚主明介绍,沩山漂流直接提供就业岗位近200个,工资高的村民在这里一个月有近7000元的收入,少的也有近4000元。
七月流火,长沙城区气温直逼40℃,而沩山山顶却凉风习习,平均气温只有26℃。独特的高山气候让这里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天然空调房”,而漂流更是为游客提供了一次难忘的夏日清凉之旅,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
在沩山,“避暑经济”绝非简单的“凉快”买卖,它串联起住宿、餐饮、交通、观光、休闲、购物、文化体验等多个环节,成为一个能有效拉动就业、促进富民产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链。高山漂流项目的成功运营,不仅丰富了沩山的旅游业态,还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发展。
当地农户种植的水果,养殖的鸡鸭鱼,自制的茶叶、豆腐、腊肉等都成了抢手货,村民们在家门口打工、创业腰包渐鼓,乡村振兴的底气也更足了。
沩山还拥有一张响亮名片——沩山毛尖,采茶季节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游客还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每年超过三成的茶叶销售额也是通过旅游直接带动。据介绍,2025年沩山总计产茶425吨,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1.8亿元。
京剧赋能“避暑旅游”
今年盛夏,每当夜幕降临,沩山集镇戏台上锣鼓声响,各个经典京剧节目接连上演,台下座无虚席,叫好声连连,观众中既有当地村民,也有外来游客。来沩山避暑的众多游客中,不乏知名艺术家、京剧爱好者和票友,其中就包括国家一级指挥、京胡演奏家、作曲家刘毓麟。
2021年,刘毓麟因好友引荐来到沩山避暑,其间,他发现沩山聚集了一批京剧爱好者,便发起了京剧演唱会。2024年,在他的组织下共举办了六场演出,演绎《沙家浜》《红灯记》《军民鱼水情》等经典曲目。刘毓麟不仅亲自指挥、演奏,还通过互动教学等形式普及京剧文化,吸引大量游客和媒体关注。
今年,刘毓麟继续在沩山组织京剧演唱会,为沩山注入专业艺术资源,推动京剧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在沩山避暑期间,刘毓麟还化身沩山旅游推介官,热忱邀请五湖四海的游客“来沩山品茶、听戏、游览,度过一个愉快的夏天”。
文化赋能让沩山的旅游有了更深内涵。近年来,沩山除了提供基本的“凉爽”,还深入挖掘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物产资源,围绕避暑客群的多元化需求,让沩山变旅游“过境地”为休闲“停留地”,变“短暂避暑”为“深度体验”,游客在这里,白天漂流避暑,晚上听戏品茶,停留时间从原来的一日游延长至两三日游,带动了消费增长。
第四届长沙市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为沩山文旅发展按下了“加速键”。面对持续向好的市场态势,沩山的文旅发展之路并未止步。当地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依托生态和文化两大优势,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服务品质,深化文旅融合,持续擦亮“避暑胜地·禅茶沩山”的品牌形象。这个假期沩山的火爆,只是一个缩影。它昭示着,以文旅融合为路径,以富民惠民为目标,沩山正沿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稳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