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头雁”霸得蛮 蹚出振兴路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10-27 15:12

在醴陵市的田间地头,若问乡村全面振兴最需要什么?答案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能“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村党组织书记。他们不是文件里的抽象符号,而是躬身蹚路的实干家。路,如何蹚出来?答案就写在兴产业、富村民、优治理的生动实践中。

强引领,把“组织力”变为“战斗力”

村级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村党组织书记则是激活“主心骨”效能的关键。醴陵市的村党组织书记们通过深挖本土资源、创新组织模式,推动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隆兴坳村党总支书记、主任付铁棉的探索颇具代表性。付铁棉曾面临许多红色乡村共同的困境:耿传公祠游人如织,却大多“到此一游”。村子像一座“有围墙的景点”,旅游的热度未能转化为村民的财富,财富的大门并未向他们敞开。

“必须把墙拆了。”付铁棉说的“墙”,是隔开游客与乡村生活的无形之障。

他的“霸蛮”,始于一个大胆的构想—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构想美好,落地却难。第一道坎,就是说服村民把闲置房屋改成学员宿舍。

“万一没人来住,投入的钱不打水漂了?”村民的疑虑很现实。付铁棉没讲大道理,带着村干部和党员先改造自家房子做样板。他一家家算账:“一张床铺一晚几十块,一顿农家饭几十块,来的都是稳定客源,比种地划算。”

实干,是最好的说服。当第一批培训学员住进农家,真切体验到“吃住在农家、课堂在乡村”的模式后,口碑迅速传开。如今,村里开办民宿23家、农家乐17户,村集体年收入稳定增长。红色资源不再是静止的教材,而是激活乡村的活水。一位负责餐饮的村民笑着说:“以前羡慕城里人上班,现在我在家就是‘上班’,收入还翻了一番。”

兴产业,把“土特产”变成“金元宝”

产业兴则乡村兴,“土特产”是乡村产业的根基。村党组织书记们以“敢闯敢试”的“蛮劲”,打破传统产销壁垒,带领村民把“土货”变成“俏货”,让“钱袋子”鼓起来。

云岩社区党委书记、主任杨皓的实践便是典型案例。杨皓曾为社区产业发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醴陵玻璃椒”品质虽好,却始终卖不出好价钱,如同“养在深闺人未识”。

传统的销售渠道已到天花板,必须“触网”。但让习惯了面朝黄土的农民面对镜头,谈何容易?

杨皓的“霸蛮”劲上来了,他决定:书记先上!

没有专业团队,他就带着社区“两委”班子自己摸索。第一次直播,他手心全是汗,用带着醴陵乡音的普通话,一遍遍介绍玻璃椒“皮薄肉厚、鲜辣回甜”的特质。为了聚拢人气,他们索性把直播间搬到线下,举办“玻璃椒主题夜市”。

镜头是桥梁,品质是回响。消费者在线上被吸引,在线下亲眼看到、亲手摸到产品后,信任感油然而生。两次活动下来,销售额突破2万元,更重要的是,社区干部全员掌握了从引流到售后的全套电商技能。

杨皓说:“这场‘破圈’实验,破的不只是销售壁垒,更是农民思想的壁垒,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正在成长。”

优治理,把“村里事”变成“家家事”

乡村治理好不好,关键看民心齐不齐。村党组织书记们跳出“硬管理”思维,变“干部管”为“大家办”,让乡村既有“烟火气”,又有“文明风”。

白兔潭镇汆溪村党总支书记、主任张申年主导探索的“积分制”治理模式,成效显著。张申年发现,村规民约执行多年,总有些“软钉子户”不买账。

他的“霸蛮”,用在了“软治理”上,推行“积分制”管理。

遵守村规,如垃圾分类、庭院整洁,加分,可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违反规定,如大操大办、乱搭乱建,扣分,并在村民群公示。

制度一出,议论四起。“村里还想管我办不办酒?”果然,有户村民坚持要为老人大办寿宴。张申年没有强硬阻止,而是带着村里的老党员上门,不喝一口水,就坐在那讲道理、算人情账:“大操大办,面子有了,里子亏了,还坏了村里的风气。”

党员的“关键少数”作用,在此时显现。他们带头遵守,并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氛围。最终,那户村民简化了宴席。此后,汆溪村的“积分榜”成了村民眼中的“光荣榜”,大家暗地里较劲,谁家分高,谁家就有面子。

“村里事”真正变成了“家家事”。一位用积分兑换了奖品的村民说:“东西不贵,但这份荣誉,千金不换。”

从隆兴坳村的“无墙学院”到云岩社区的“电商破局”,再到汆溪村的“积分治理”,醴陵市的村党组织书记们,正是凭着这股子“霸得蛮”的实干精神,一头扎进泥土里,带领群众将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他们蹚出的,不仅是一条条各具特色的产业路、治理路,更是一条通往百姓心坎的振兴路。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