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浏阳市沙市镇广袤的田野上铺开一幅壮丽的丰收画卷。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成熟的金色烟叶陆续进入集中交售期,双双成为群众增收的“黄金产业”。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沙市镇采取抗旱保收、技术到田、机械化作业等扎实举措,将“丰收在望”的美好期盼转化为“仓廪殷实、群众增收”的丰收现实,在镇域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踏出铿锵足音。
稻谷飘香,“丰”景如画稳粮仓
大地流金,稻香四溢。沙市镇近两万亩稻田迎来丰收季。秧田村种粮大户屈先富驾驶收割机在稻浪中娴熟作业,“9月15日开割,100多亩一季稻已全部归仓,产量6万公斤。”作为全镇最早一批开镰的农户,他脸上写满喜悦。种粮十年,屈先富今年继续将烘干稻谷直销粮商,省心省力,“行情不错,收入又增了!400亩晚稻长势也好,丰收在望。”
丰收的背后,是镇党委、政府的未雨绸缪与精准施策。面对今年降雨偏少的挑战,镇政府在用水紧张村组增打机井10余口,添置抽水设备20多套,通过周期蓄水、科学轮灌优化调度,有力保障农田灌溉;同时常态化开设“田间课堂”,组织农技人员下沉指导,携手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为丰产奠定坚实基础。
丰收喜悦从田间蔓延至车间。在文光村丰优米业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内,工人们正加紧调试设备、清理仓库,备战晚稻加工。“正积极对接客户、研判市场,公司大米主销长沙,已与百余家客户建立稳定合作。”企业负责人黄提高信心满满。
“金叶”富民,特色产业添动能
秋风拂过,烟叶灿金。沙市镇万亩烟田同样迎来收获季。作为G80烤烟核心产区,这里不仅保持全省种植规模第一,更以卓越品质让“黄金叶”成为村民致富的坚实依靠。
9月18日清晨,文光村烟农喻新明一早赶到沙市烟草站交售烟叶。种烟17年的他,是当地知名大户,今年种植百余亩,产量约2万斤,预计收入超30万元,“家门口的事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烟草站内,初检、评级、过磅、入库流程井然有序。“交售高峰,全员连轴转,下班才能歇口气。”站长赵冏炅介绍,站里提前月余在群内统筹,14个种烟村抽签定序,全面推行专业化分级。自8月20日开收以来,日均收购560担,实行“当天收、次日运”,目前已收1.6万担,进度超70%。“我们将全力保障收购平稳有序,力争9月底全面完成任务。”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老把式”耕耘,乡土智慧绽光彩
金秋的文光村,连片稻田如金色海洋。65岁的陈希定穿行田埂,捻开稻谷,露出莹润米粒,笑容舒展:“这米品质好,饭软糯香!”种粮五十余载,他是村里公认的“老把式”,40多亩一季稻连年丰产,优质优价,镇上的老主顾和厂家早已提前预订,“只等加工完就直接送。”
丰收离不开他的乡土智慧与精细管理。“田在家门口,常来转转,发现叶缘发黑就提前除虫;灌溉施肥看天看时,安排得妥妥帖帖。”他还自制“播种笼”——四轮搭载十个间距合理的种子盒,顶装把手,轻巧易推。“催芽种子倒进盒内,半小时播三亩,均匀不伤芽,秧苗扎根稳、长势旺。”十月稻谷归仓,陈希定又将播下油菜,“一茬再赚几万元”。这位坚守田土的老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浇灌幸福。
从稻浪翻滚的丰硕景象,到烟叶交售的繁忙场景,再到“老把式”匠心守护的田园故事,沙市镇以科技赋能、产业联动、人才支撑,将丰收答卷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秋天,颗粒归仓的稻谷与金色烟叶共同托起群众的增收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