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丨安化县:用好“四剂良方”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

文章来源: 红星网  时间: 2025-10-29 21:32

近年来,安化县滔溪镇聚焦流动党员“去向难掌握、学习难覆盖、服务难到位、作用难发挥”四大难题,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逐步构建“规范化管理、精准化服务、常态化联系、实效化聚力”的全方位工作体系,切实提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质效。

织密组织网络,确保“流动不流失”。坚持将加强组织建设作为流动党员管理的核心抓手,形成“摸排-引导-管理”闭环机制。明确由镇党委统筹、各基层党组织响应、村“两委”成员执行的三级摸底排查体系,按照“逐村筛查、到户核实”原则,组织村干部、“三长”等人员通过线上登记、亲友核实等方式“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镇域流动党员底数。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落实支部委员“一对一”结对联系机制,推行“三个一”工作举措,即向一个就近党组织靠拢、加入一个党组织微信群、配备一名专门联络员,确保联系有效畅通,从源头上避免出现“失联”问题。按照分层分类纳管原则,建立健全流动党员信息管理台账,落实“一人一档”“一村一册”“一镇一库”机制。镇党委定期组织党建办干部到各村(社区)开展业务指导,每月核实登记在册的流动党员信息并核查超期外出或在外定居党员,动态维护党员信息库。目前,全镇63名流动党员已全部完成线上登记。

丰富学习形式,确保“离镇不离党”。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时间零散等实际问题,根据流动党员的特点与需求,定制“线上+线下”融合学习模式。线上整合学习强国、益阳党建、安化党建等平台资源,依托“灵山秀水人文滔溪”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方针政策、家乡发展动态等热点内容共计59条,打造随时随地可学的“掌上课堂”。线下紧抓春节、国庆等集中返乡契机,由所在党支部与流动党员进行至少一次谈心谈话,依托村民(党群)服务中心、远程教育站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学习阵地,以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乡村振兴等重点内容为主题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及时为流动党员“充电赋能”。落实流动党员在外学习机制,寄送“红色学习包”63份,提醒督促流动党员到就近党组织报到并积极参与当地组织活动,确保流动党员思想“不松懈”、学习“不落伍”、行动“不懈怠”。

优化服务举措,确保“高飞不断线”。围绕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情况、家庭状况和思想动态,提供多维度、定制化暖心服务。在镇村两级设立13个流动党员咨询点,通过电话咨询、微信语音等线上方式,为在外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政策解答等多元化服务。建立健全“1+N”联系关怀机制,采取村(社区)干部联片、党员干部包户等方式,联合人社、司法等部门常态化做好就业指导、家庭帮扶、法律援助等日常服务。落实流动党员家庭关怀机制,采取电话回访、上门走访等方式,重点关注流动党员及其家庭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与关键需求,做到长期问题长期关注、紧急困难立即介入,切实消除流动党员在外的后顾之忧。

搭建连心驿站,确保“有为不缺位”。坚持将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结合,为流动党员搭建关心家乡、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通过组织号召、亲友联系等方式,引导流动党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变单向管理为双向服务与激励。重点发挥在外流动党员眼界开阔、信息面广、资源渠道多等优势,打造镇村两级与流动党员的对接平台,真正凝聚起流动党员的家乡情怀,引导其积极投身家乡公益事业,成为带动村民就业、反哺家乡发展的“新引擎”与“云助力”。截至目前,流动党员累计捐款捐物超20万元,为家乡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结合乡村振兴人才服务站,扎实做好优秀流动党员的挖掘与培育,择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队伍,实现人才回巢、资金回流、资源回馈。

1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