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捞刀河的滋养,浏阳市北盛镇自古水土丰饶、稻作绵延,是浏阳的四大古粮仓之一。近年来,北盛镇在承续农耕底蕴的同时,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传统生产模式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昔日的古粮仓,正以坚实的根基和创新的姿态焕发新姿。
“小田”变“大田”,喜迎大丰收
金秋时节,在北盛镇卓然村千亩稻田里,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今年又是个好年景!”浏阳市浏北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劲抓起一把刚脱粒的稻谷,金黄的籽粒饱满丰盈,眉梢满是喜悦。
今年,刘劲种植了700亩双季稻,经实测亩产干谷超千斤,较往年稳中有增。除了双季稻,他种植的400亩再生稻,8月收割的第一茬也迎来大丰收。“再生稻收完,我们紧接着轮作油菜,一块地能出三茬效益,效益提升不少。”刘劲介绍。
离开滚滚稻浪,来到合作社的烘干中心,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新收的稻谷经过烘干、清理、入库,全程一气呵成,高效便捷。“过去看天晒谷,一旦遇上连阴雨,到手的粮食都可能霉变发芽。现在好了,稻谷离田直接进烘干房,省时又省力。”刘劲感慨道。这样的场景在北盛镇随处可见。据长沙市农业农村局测产数据显示,北盛镇今年中稻平均亩产695.5公斤,早稻亩产679.37公斤,双双创下佳绩。
近年来,北盛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6278亩,镇域覆盖率达70%。“小田”变“大田”,不仅保障了稻田灌溉和机械化作业,也显著提升了土地综合效益。更令人振奋的是,北盛镇农业发展今年再添“新名片”——2025年打造的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入选湖南省2025年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与此同时,亚洲湖村、百塘村、边洲村三大双季稻千亩示范片全面建成,共同构建起多元发展的现代化农业体系。
水利双升级,织密农田灌溉网
今年4月,北盛镇乌龙陂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正式竣工投用。“原乌龙陂水闸已使用多年,泄洪能力不足,闸门也腐蚀严重,部分甚至无法开启。”北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为提升水闸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北盛镇去年6月启动该工程建设,拆除了原有水闸进行加固和重建,并增设了计算机监控设施及水闸监测系统。作为一座以灌溉为主兼发电的大型水利工程,乌龙陂水闸建成后可保障下游亚洲湖村、百塘村、拔茅村共计1.3万亩农田用水,极大提升了区域防洪、蓄水、灌溉能力。
与乌龙陂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同步,另一项惠及民生的浏阳市马尾皂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北盛片区项目也进入了扫尾阶段。北盛镇于去年8月推动该节水改造项目的落地。项目对乌龙陂总干渠、西干渠、南干渠及六一渠、团结渠等15条骨干渠道,总计约33.5公里进行混凝土和浆砌石衬砌,并改造4座隧洞,总长2.8公里。“工程全面完工后,将有效解决3万余亩良田的灌溉需求,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上述负责人表示。
眼下,随着乌龙陂水闸工程竣工投用、马尾皂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加速推进,两大水利基础设施同步升级,为全镇4万余亩农田筑起一道坚实屏障,成为农业增收、粮食稳产的坚实后盾。
科技引领,传统农业提质效
近年来,北盛镇深化与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的合作,挂牌成立了柏连阳院士创新团队工作室和刘少军院士团队工作室,一批先进农业技术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为传统农业注入新活力。今年重点打造的省级再生稻高产高效万亩示范片,正是院地合作的典范。示范片采用柏连阳院士团队选育的优质稻种与先进技术,实现“一种两收”,水稻产出效益大幅提升。
在燕舞洲村的120亩示范田里,省农科院重点推广的稻田“厌氧+黄腐酸”杂草绿色防控技术成效显著。在此前的现场测产中,专家组随机抽取的3块田测得杂草防效达99%,平均亩产为748.9公斤,被一致认为具有重大应用前景。“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通过创造厌氧环境并利用黄腐酸的抑制作用,能有效阻控杂草而不影响水稻生长,帮助农户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实现增产。”柏连阳院士介绍。院士团队的常态化指导,让农户种田更专业、更有底气。
2023年,北盛镇引进八五〇农场有限公司全程管理马战村210亩水田,打造“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高效益”的“六高示范基地”。在整个生产种植环节中,八五〇农场积极发挥科技助农优势,引进配套自动导航系统的插秧机、平地机等装备,实现自动对行、自动作业,推动农业生产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
如今,北盛镇多个再生稻与双季稻示范片,均已稻穗垂金,静待开镰。良田为基、科技赋能、产业增效……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五谷丰登,北地兴盛”的美好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