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凤凰县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探索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着力办好“田间课堂”“基地课堂”“支部课堂”,推动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发展路径持续拓宽、基层堡垒更加坚实,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田间课堂”育人才,乡村人才在泥土中成长
“以前看种植技术是纸上谈兵,现在亲手栽、亲自管,才真正懂了。”在廖家桥镇猕猴桃种植基地参加完实践课后,青年干部罗艳感慨地说。凤凰县创新推行“合作社+村集体+导师+乡村人才”模式,开设青年党员“田间大课堂”,组织60余名乡村人才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种植实践,在一线锤炼作风、增长才干。
充分利用“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载体,将课堂搬到果园、养殖场、农家院坝,打造“移动课堂”。月均开展“田间微课堂”10余次,既讲政策理论,也传实用技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咱们种好猕猴桃,就是落实在行动上!”青年人才周铁志在宣讲时与村民交流。今年以来,已开展党的创新理论、普法宣传、安全生产等送学下乡活动30余场,惠及群众1000余人次,真正把惠民知识送到百姓心坎上。
廖家桥镇在猕猴桃基地开展田间“微课堂”
“基地课堂”拓路径,特色产业在融合中升级
“这个枝条要这样修剪,通风透光才能提高坐果率。”在湖南省首家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湖南农大教授王仁才正手把手指导农户。凤凰县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常态化开展现场教学和技术培训,建成湖南省首家国家级猕猴桃科技小院和铁皮石斛、食用菌2家省级科技小院;“蚕桑+”“荞麦+”模式全省推广。
非遗传承也搭上发展快车。“以前绣花是自娱自乐,现在成了增收手艺。”在竹山村非遗工坊,苗绣传承人吴花梅一边飞针走线,一边笑着说。当地探索“非遗+教育”“非遗+直播”“非遗+文创”模式,建成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32个,让大山深处的“活态非遗村”焕发新活力。
研学旅游成为新引擎。“孩子在这里学会了磨豆腐、编竹筐,比课本生动多了!”一位家长在吉信镇满家村农耕文化园感慨。当地建成7个手工体验坊、3个拓展项目,累计接待研学游客270余人次,研学基地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标杆。
“支部课堂”强堡垒,集体经济在创新中壮大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自养的生态黄牛,肉质鲜嫩,欢迎下单!”在木根塘村直播间,村干部王平清正热情推介。凤凰县推动“支部+电商”模式,村干部化身主播,让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助力特色农产品出村进城。
支部领办产业,激活“造血”功能。新场镇木根塘村党支部领办生态黄牛养殖场,投入资金120万元,存栏黄牛68头,预计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0万元,带动30多名村民就近就业。“在家门口上班,既能顾家又能增收,日子有奔头!”村民石金平笑着说。
游客在老家寨乡村旅游路线上拍照打卡
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长潭岗国际休闲度假区、竹山村、老家寨等景区串点成线,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展示深度融合。“以前外出打工,现在在家当‘演员’,每月收入稳定,还能照顾老人孩子。”竹山村群众麻大姐自豪地说。如今,越来越多村民实现“打工不出村,致富在家门”,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