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我们村的黄花菜种植总面积要突破460亩,鲜菜产量预计达到45万公斤,销售收入有望突破250万元!”在绥宁县瓦屋塘镇三星桥村最新扩建的近200亩黄花菜基地上,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袁治安边带领村民劳作,边信心满满地描绘着蓝图。
地处雪峰山腹地、平均海拔800多米的三星桥村,曾是依靠高山有机茶和牛羊养殖实现小康的高寒山村。如今,它又靠着一根小小的黄花菜,走上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这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破局:试验的勇气
时间回到2022年,村“两委”面临一个难题:近1.4万亩山林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有机茶和牛羊养殖空间难以拓展,村民增收的新路在何方?
一位老支书的话点醒了大家:“早年咱村富硒地种过黄花,专供大城市,还出口国外,红火过呢!”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确,村里的山林已经得到科学利用,但1300余亩高山水田却还停留在低产出水平。
经过考察论证,2022年初,三星桥村与祁东县俊宇食品有限公司达成黄花菜产销合作协议。公司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支持,并承诺保底收购。俊宇公司执行董事魏远介绍,黄花菜种植第一年亩产可达1000斤左右,第二年2000斤,第三年进入3000斤的盛产期,且一次种植可连续收益8到10年。“按多年均价每斤2.5元算,市场前景相当可观。”
然而,蓝图虽好,面对新事物,村民们仍踌躇不前。关键时刻,带头人站了出来:
“我先来!”袁治安第一个“吃螃蟹”,带头种了约2亩。
“我也来!”三星桥村党总支副书记袁中华紧随其后,全家种了约5亩。
“算我们一份!”茶叶种植大户和牛羊养殖大户刘飞燕、杨桂草等加入种植。
“不能落下我!”官路社区种植大户黄艳流转土地近23亩,全部种上黄花菜。
带头人示范效应显现,村民纷纷响应。当年,全村黄花菜种植面积就达到了约75亩。
成长:甜蜜的烦恼
2023年7月,正值高山富硒黄花菜采摘季的第二个月,袁治安却遇上了“幸福的烦恼”!
长沙一家连锁月子中心急电不断,要求每天稳定供鲜菜200公斤;邵阳知名土菜馆日订70公斤;绥宁上百家农家乐和民宿,日需求量更超600公斤。
“头一年种植,产量有限,物流也不完善,真是焦头烂额!”袁治安回忆道。
原来,早在2022年秋冬首批下种后,村“两委”就组织种植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2023年初,借助俊宇公司“保底收购,鼓励自销”的政策,村干部们兵分多路,带着宣传册奔赴长沙、邵阳、怀化及周边县市,大力推介三星桥村黄花菜的四大亮点:富硒、有机、药食同源、鲜食。效果立竿见影——怀化某大型连锁超市很快签下试销协议,销量一周内从日供20公斤猛增至80公斤。
面对激增的需求,“老东家”俊宇公司及时伸出援手,协调调配其他地区优质鲜菜,缓解了三星桥村的燃眉之急。“特别感谢他们提供了鲜黄花菜的去蕊、焯水、浸泡标准化处理方法,解决了新鲜黄花含秋水仙碱的食用难题,让我们的富硒有机黄花一炮走红。”袁治安感激地说。
“每亩新植黄花苗子第一年的最高出产也就1000斤,叫我怎么满足这四面八方的需求?”在三星桥村当了数十年村干部的袁治安急得直跺脚。
邵阳学院民俗专家唐文林教授分析:“三星桥鲜黄花菜能成‘网红’,除了其独特品质和食用方式革新,更深层的原因是民众健康意识提升,‘药食同源’理念正被广泛认可。”
收获:产业兴,乡村旺
尝到甜头后,三星桥村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持续扩大规模:2023年秋冬增种约90亩(约6公顷),2024年秋冬再增约100亩(约6.67公顷)。至2025年上半年,全村黄花菜种植面积已超255亩(约17公顷),年产鲜菜近25万公斤,销售额超125万元。
“今年鲜菜收购价稳在每斤2.7元,我家的黄花进入盛产期,收了5100多斤,收入近1.4万元。”袁治安喜上眉梢。
当年大胆加入三星桥村黄花种植队伍的“外来户”黄艳,今年依托近1.5公顷黄花,销售收入更是接近18万元。
“有机茶叶飘四海,高山牛羊走四方;三星又添金宝贝,鲜食黄花俏市场。”这首当地民谣唱出了村民的心声。规模种植带动了就业:长达三个月的采摘期,按每公斤1.8元的工价,一个劳动力日采75公斤左右,日工资可达135元。
“今年高峰期需200多人同时采摘,预计明年要400多人上岗。”袁中华介绍。如今的三星桥村四季繁忙:春管黄花追肥,四五月采茶,六至八月摘黄花,秋冬育肥牛羊,年前宰杀供应年节餐桌……村民彭清莲乐呵呵地说:“光摘黄花年收入就有5000多,加上采茶、帮工等,家门口一年能挣2万多!”
“三星桥从深度贫困村,变成了全镇同类村的首富村!新房小车多了,在外务工的纷纷回流加入种养队伍。村里人气旺了,鸡犬相闻,笑声不断。”联系该村的瓦屋塘镇副镇长付丽川感慨道。
随着产业壮大,村里建起了鲜菜冷库和干菜加工车间,产业链不断完善。瓦屋塘镇党委书记杨磊表示:“这小小的黄花,摇曳出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勇于探索的振兴之路。我们正在总结经验,向条件相近的岩湾、庙湾等村推广三星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