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锚定村级组织后继有人核心任务,聚焦“选好一个‘领头雁’、带强一支先锋队、绘就一方新画卷”目标,突出书记人选储备,扎实下好储备、培育、管理三步先手棋,在保障人选“有没有”基础上,着力解决人选“优不优”“强不强”问题。
下好“精准储备”先手棋,变“广撒网”为“精聚焦”。主动打破“临渴掘井”的被动模式,将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储备作为一项常态化、精准化的基础工程扎实推进。组织各镇(街道)党(工)委开展全域“拉网式”摸排,注重从现任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外出经商务工人员、本乡本土大学生和退役军人中择优遴选。严把入口关,按照村(社区)“两委”干部换届“十不选”原则,由组织部门会同纪委、公检法司及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防止“带病入库”。目前,全市共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84名,其中现任村“两委”干部占比约60%,其他类型人员分布均衡。队伍平均年龄37.9岁,其中35岁以下共171人,大专及以上学历者达283人。
下好“系统培育”关键棋,变“选上来”为“练出来”。坚决杜绝“重选轻育”,着力构建全链条、系统化的培养机制,推动后备人选实现从“潜力”到“实力”的转化。市级层面每年举办示范培训班,镇级负责兜底培训,综合运用专题辅导、业务研讨等方式,聚焦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振兴、应急处突等重点领域开展靶向培训。同步全面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联村镇街党政班子成员与384名后备力量全部结成对子,进行“一对一”精准指导,加速其政治成熟与能力提升。此外,有计划地安排后备人选到乡村振兴、项目建设、矛盾调解等关键岗位“跟岗锻炼”,提前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与决策。通过“交任务、压担子”,推动其在实践熔炉中锤炼真本领,在服务群众一线树立威信,完成从“后备力量”到“前线主力”的实质蜕变。
下好“动态管理”长远棋,变“静储备”为“活水来”。着力构建贯穿全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保持后备队伍“一池活水”的生机与活力。聚焦政治素质、带富能力、协调水平、群众口碑、奉献精神等关键指标,为每一名人选进行多维度“精准画像”,确保人选不仅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更是发展上的“能干人”、群众信赖的“贴心人”。实行“优进绌退”,建立常态化分析研判与动态调整机制。对表现优异、条件成熟者,及时纳入组织视野,在换届时优先推荐使用;对经实践检验不适宜、不作为、群众评价不佳者,则坚决调整出库。目前已对26名后备人选作出调整,同时将新发现的73名优秀人员补充入库,树立了“干得好能进步、干不好要让位”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