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市立足流动党员管理实际,聚焦去向难掌握、管理难落实、活动难组织、作用难发挥等突出问题,创新工作方法,完善管理机制,通过“四个建强”实现流动党员从“管住”到“管好”、从“流入”到“融入”的实质性跃升。
建强“排查网”,破解去向难掌握
针对流动党员分布广、流动频、联络散的特点,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构建多维度、立体化排查体系,实现党员动态“精准画像”。
织密纵向管理链。建立“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流动党员”四位一体管理链条,深入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专项行动,层层传导责任、逐级压实任务,确保党员流动不“失联”、管理不“断档”。
织密横向信息网。组织开展流动党员摸底排查攻坚行动,为每名流动党员建立“一人一档”专属档案,严格按照“一村社一表、一镇街一册、一市一库”标准,建成动态更新流动党员信息库,实现信息查询、状态跟踪、作用调度“一键直达”。
织密服务联络线。推行“1+N”结对服务机制,明确专人与流动党员常态化保持联系,引导流动党员严格落实5项责任要求,在思想上常沟通、工作上常支持、生活上常关心,搭建起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连心桥”。
建强“责任链”,破解管理难落实
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共建共管共促”机制,打破条块分割、地域壁垒,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构建全域协同的管理格局。
跨部门联动共管。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会同社会工作部、公安、人社等部门,定期研判形势、互通信息、分解任务,重点加强对“两新”组织等领域流动党员的管理与服务指导,凝聚工作合力。
跨地区双向共育。严格落实流出地(单位)党组织7项具体管理责任,主动对接流入地(单位)党组织压实6项管理职责,通过双向渠道互通、双向资源共享、双向发展共谋,构建责任清晰、协作顺畅的闭环管理体系,让流动党员“流出有归属、流入有接纳”。
跨层级协同共抓。建立“组织部统筹推进、基层党委兜底管理、支部具体负责”的三级责任链条,将流动党员管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调度、通报进展情况,倒逼各级党组织明责、履责、尽责,确保各项举措落地生根。
建强“学习圈”,破解活动难组织
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学习教育就跟进到哪里”,创新学习载体、优化学习供给,让流动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学”。
做好线上助学。依托“共产党员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每月通过“醴陵组工”微信公众号发布“一月一课一片一实践”主题党日暨党员教育资源包,精心打造“指尖上的课堂”,支持流动党员随时学、随地学、反复学,打破时空限制。
做好定期送学。常态化向流动党员寄送包含党章党规、重要思想论述、家乡发展政策等内容的“红色能量包”,既强化理论武装,又传递乡音乡情,确保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思想不落伍、情感不疏离。
做好载体促学。抓住春节、中秋等返乡节点,组织流动党员开展集中学习、技能培训、红色研学等活动。在商务楼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就业群体驿站等场所设立54个流动党员报到服务站,提供专题辅导、政策解读等服务,激发流动党员学习内生动力。
建强“赋能台”,破解作用难发挥
精准搭建干事创业、服务社会、反哺家乡的平台,引导流动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贡献,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彰显先锋本色。
融入属地治理。鼓励流动党员积极参与流入地党组织活动,通过认领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开展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活动,积极参与政策宣传、纠纷调解、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并投身“屋场夜话”“四方议事”等基层议事活动,在服务他乡、参与治理中彰显先锋本色。
融入乡村振兴。鼓励流动党员带回外地先进理念、前沿技术和市场信息,通过返乡创业、技术指导、产销对接等方式助力家乡发展。将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流动党员纳入村级后备力量培养,为乡村振兴蓄足“源头活水”。
融入产业发展。发挥流动党员见识广、人脉宽、资源多的优势,鼓励其积极宣传推介醴陵陶瓷、花炮等特色产业,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牵线搭桥。组织产业链上的流动党员投身“揭榜挂帅”“赛马争先”等活动,在技术攻关、市场拓展中攻坚克难,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