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地处湘黔交界的新晃县凉伞镇,面对“一林跨两省”的治理难题,创新探索“联、防、精、管”四字诀工作法,成功破解跨界森防协同困境,为省际边界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联”字破局,构建跨界协同新格局
凉伞镇以“支部联建”为突破口,主动与周边地区签订《创建平安边界协议书》、“新六联”等一系列合作协议,创新推行“联合党建+边界六联”机制(联谊、联防、联调、联治、联打、联创)。与贵州省玉屏县皂角坪街道达成森林防火联防协议,围绕应急预案制定、联防体系构建、联合宣传教育、信息共享扑救、设备设施共用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度协作,形成“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区域联动”的“一盘棋”工作格局。花园村与贵州雪洞镇界牌村共建“雪凉省际边界联合党支部”,组建“边界防火巡逻队”,推行“联合鸣锣喊寨”制度,依托湘黔边界森防信息共享群实时互通预警信息。截至目前累计互通火情预警、物资调配等信息42条,联合开展应急演练6次;合力调处历史遗留及新发的省际林地权属、资源利用纠纷65起;协同巡查与联合整治跨区域盗伐林木、违规用火等行动38次。
“防”字夯基,打造群防群治新屏障
为提升应对森林火灾综合能力,凉伞镇建强150人扑火队伍并常态化开展多场景演练,引入无人机巡查、视频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配强消防车、高压水泵等设备,健全物资管理机制,确保调得出、用得上,夯实“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根基。为将森防关口前移,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网,线上借助政务平台、便民群推送森防知识,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公益片;线下依托片组邻“三长制”,采用流动宣传车、“村村响”“大喇叭”等方式开展“敲铜锣”宣传。全年累计宣传2000余次,入户签订《森防承诺书》8600份,召开院坝会500余场,推动森防意识深入人心。
“精”字增效,锻造分钟响应新典范
创新建立“技防+人防”分钟级响应机制——依托高空铁塔监测与地面林长巡护,织好立体监测网,实现火情“发现即定位、定位即处置”,系统派单后护林员10分钟内确认、30分钟内抵达现场、1小时内反馈;镇党委3分钟内启动应急响应,党员领导班子带队现场指挥。绞寿村火情处置中,该机制展现出“教科书”式效能:接警3分钟,镇党委书记率队出发,50名扑火队员携无人机、高压水泵等设备半小时内完成火场集结,灭火组5分钟搭建供水点、15分钟开辟阻燃带,结合风力风向实施“风水结合、隔离阻燃”战术水攻灭火;转移组8分钟沿预定路线安全转移6名群众并启动心理安抚机制;警戒组联动党员志愿者30名支援力量机动设置警戒线。明火扑灭后,安排专人值守,确保余火“不过夜”,火因核查组当晚完成责任人锁定与证据闭合。凉伞镇坚持“空天地人”四维联动,不断优化机制、完善预案,以“零延误、零伤亡、高精准”的实战成果,为边界地区森防应急处置提供标准化范本。
“管”字固本,压实五级责任新链条
全面落实镇-村-组三级林长制,将25万余亩林地划入责任网格,构建“总林长-副总林长-镇级林长-村级林长-护林员”五级责任链,建立“派发-处置-反馈”闭环台账,确保过程可溯、责任可督。截至目前,全镇划分22个责任片区,设立2名总林长、8名副总林长、25名镇级林长、66名村级林长、111名护林员,在3个固定卡点安排专人全天值守巡护,实现“山有人管、责有人担”。在重点区域设卡,定期部署森防工作、培训护林员,责任细化到山头地块、到户到人。实行“网格化管控+动态化巡查”机制,通过高频次巡查整治违规用火行为,创新“村规民约”约束机制,对违规用火者予以处罚,同时公示违规者检讨书,强化道德与制度的双重威慑力。
从“省界”到“防线”,凉伞镇以“联防精管”四字诀为脉络,将党建引领的“红色势能”转化为守护生态的“绿色动能”,让绿色生态屏障在党旗辉映下愈加坚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