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培训体会和收获发言稿(4)
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农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余松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人间最美四月天,学习提升正当时。我叫刘余松,来自娄底市娄星区,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全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培训示范班,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理论学习、实地观摩、交流讨论等,使我深刻领悟了发展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和实践途径;让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强了信心。对如何壮大集体经济有了更清晰的思路。现将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在“思想破冰”中明晰使命担当
培训中,省财政厅郑主任的一组数据令人警醒:全省仍有相当一部分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低于10万元,集体经济弱村在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明显滞后。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发展集体经济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任务--它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更是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
我们经常说:"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支部有没有号召力,就看能不能带大家过上好日子。”过去,我总认为本村资源匮乏、区位劣势明显,发展集体经济"有心无力"。在参观中,大松坡村利用”百年葡萄藤”打造集葡萄生产、酿造、销售为一体的范例,桐木村利用茶园开发了茶旅融合发展的案例,彻底打破了"资源决定论”的思维定式。这些成功的实践证明,只要解放思想、主动作为,就能在穷乡僻壤”中蹚出发展新路。
二、在“经验取经”中解锁发展密码
此次培训安排的几个现场教学点,堪称集体经济发展的"百宝箱既有依靠特色产业崛起的产业型村庄,也有善用资产盘活的资源型村庄;既有村企合作的典范,也有数字赋能的标杆。这种"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为破解集体资源闲置、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
在与其他学员交流时,我注意到成功村域普遍具备三个共性:一是有一个敢闯敢试的“头雁”班子;二是坚持"一村一策”精准定位,不搞"一刀切";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这些经验说明,发展集体经济既要“抬头看路”,把握政策方向,更要"低头拉车”,深挖本村潜力。
三、在“对标反思”中谋划破题之策
对照先进典型,根据本村情况,因地制宜:
第一步:激活“沉睡资源",夯实发展底盘。启动“清产核资提质行动”,聘请专业机构对集体资产进行评估,将废淘汰砖厂进行转型升级,引进优质加工企业,村集体以厂房入股。
第二步:做优特色产业,打造品牌矩阵。针红薯低淀粉化问题,与莫言醉农庄合作引进“薯白”等优质品种,建立标准化种植基地:注册 地理标志、农产品商标,加强开发红薯片、红薯粉丝等衍生产品,通过网络、社区团购等渠道拓宽销售路径。同时,整合西瓜草莓种植基地资源,推出“四季采摘”乡村旅游项目,配套建设农家乐,形成"农业 + 文旅”融合发展模式。
第三步:创新治理机制,共享发展成果。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吸纳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实行“保底分红 +效益分红";在发展的同时,防范集体收益的流失,设立集体经济发展监督委员会,定期公开收支情况,确保每笔资金用在刀刃”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
四、在"责任压实”中践行初心使命
发展集体经济,关键在支部,核心在落实"。作为“一线指挥官”,我深感责任重大。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建强“战斗堡垒"。实施"头雁领航 +党员先锋”工程,每月开展“集体经济发展研讨会",组织党员带头参与项目建设、带头破解发展难题;
二是强化人才支撑。一方面邀请农业专家、创业能手担任"发展顾问",另一方面号召青年返乡,作为“后备干部”;
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村“两委”年度考核,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对贡献突出的党员群众进行表彰,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良好氛围。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培训结束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我将把所学所思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具体行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带领乡亲们,发扬袁隆平精神,把壮大集体经济的密码解锁在自己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