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寿县酉港镇双洲村紧紧抓住基层减负带来的历史机遇,精简事务,腾出“干事的手”,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谋划发展、服务群众、壮大集体经济上来。
建强组织,筑牢战斗堡垒,把稳“方向盘”。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2016年,面对合村后的复杂局面和集体资源被侵占、低价转租的混乱现状,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党组织班子来扭转被动局面成为当时镇党委和双洲群众的当务之急。经镇党委深入考察研究和村民群众民主推荐,选出了一支团结一心、善谋发展的新班子。面对合村伊始错综复杂的村情民意,新班子迅速采取行动,组织全体村干部瞄准目标直击痛点,对侵占集体资源的农户挨家挨户劝其主动归还,对低价承包水面的农户争取重签合同,耐心细致地做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38亩被侵占的集体面积全数收回,20份低价、无效合同被尽数清理。组织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制合作社,创新探索出“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科学发展模式,把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出路聚焦于做活“水文章”,发展“水经济”。其发展成果得到当时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厅的高度评价,相关做法被上报至省农业厅,工作经验入选常德市村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
科学谋划,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新引擎”。双洲村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形成了以水产养殖为核心、优质水稻种植为辅的特色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和农户增收。在水产养殖方面,通过科学民主决策,村里将零散的1185亩水面进行整体规划,标准化开发成规范鱼池,再承包给农户。不断培育特色品牌,重点发展原生玉臂藕、生态甲鱼、优质鲜鱼等生态健康产品,打造科技示范养殖基地,形成“以点带面”的产业辐射效应。在水稻种植方面,依托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提供的病虫害精准预警、机插技术培训等服务以及政府大力推广的农业保险和水资源调度政策,保障“丰产又丰收”,精选水稻品种,结合农技部门测产指导,较2024年增产超50公斤,创近五年新高,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与标准化管理,农户种粮积极性显著提升。双洲村通过“水产+水稻”双轮驱动,既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又挖掘了特色水产潜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资源活化”样本。

双洲村稻谷喜丰收
攻坚克难,提升基础设施,破解“拦路虎”。发展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电压不足,制约了鱼池持续供氧的能力;道路崎岖,限制了大宗物流的运输;淤泥堆积,阻碍了高标准水面的打造。村“两委”迎难而上,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的攻坚克难作用。党组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支持,并成功纳入2021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村。双洲村党总支充分用好扶持资金,新装变压器三台,整修集体水面进出道路,持续活水清淤,有效解决了集体水面供电困难、道路不畅、渔池淤积问题,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精神,有效解决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集体经济项目和全村产业发展扫清了障碍,赢得了民心。

双洲村对淤积水面进行活水清淤
成果惠民,践行初心使命,共绘“同心圆”。双洲村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集体经济的成果反哺于民。双洲村党总支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将权力运行置于阳光之下。所有重大决策均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审议,定期公开集体经济收支详情,主动接受村务监督委员会和全体村民的监督。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村“两委”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双洲村集体经济项目经济效益显现,村集体经济收入从原来每年不到20万元增长到稳定在50万元以上,前7年可实现每人400-500元分红,每年带动超100人务工,真正实现了村民家门口就业。此外,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20公里村级公路主干道得到全部硬化,道路周边植树9500多株,安装路灯340盏,每年免费为群众疏通渠道19公里,确保1万多亩农田的灌溉,大幅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和农业生产条件。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力量和温暖,形成了“党组织一心为民,村民全力支持”的良性互动格局。
双洲村的蝶变历程,是一部以产业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强自身造血功能,不仅带来了经济上的丰收,更实现了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减轻基层负担、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双洲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