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大工委”机制 精耕善治“最后一米”
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党工委副书记 彭园琛
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长沙市望城区丁字湾街道的彭园琛,很荣幸参加本次高规格的专题培训,与各位优秀同仁成为了朋友。在这里要感谢省委组织部、株洲市委组织部和醴陵市委组织部对于我们的关心和厚爱,感谢醴陵市委党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们的贴心指导和细致安排,从深邃的理论课堂到鲜活的实践现场,从湖湘巨变的历史回响到破解治理难题的创新探索,一周的学习,我的思想得到淬炼、视野得到开拓、思维得到启发,深受震撼,更感责任重大。结合我所在的丁字湾街道工作实际,向各位汇报三点学习体会与思考。
1.深刻领悟思想伟力,校准基层治理的“定盘星”。曹健华教授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系统阐释,蒋耿部长对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解读,谌玉梅教授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严肃要求,郭立业处长对提升组织生活质量的殷切期望,共同指向一个根本,那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与“魂”。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必须把强化理论武装和严守纪律规矩摆在首位。前天,我在分组讨论时分享了丁字湾街道“大工委”机制的一些做法,其核心价值就在于搭好区域化党建的平台,通过吸纳辖区多元主体党组织负责人参与,变“条块分割”为“握指成拳”,首要任务就是共学新思想、共守硬规矩、共担新使命。只有筑牢思想根基、严明纪律底线,才能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2.深度解码机制创新,激活共建共治的“动力源”。邹晖部长、黄光佑书记带来的破解城市治理“大难题”与“最后一公里”的实践分享,荷塘区“联建共治”的系统集成、601社区“邻长制”的精微触达、430社区嵌入式服务的精准供给、李小兵处长对增强新兴领域党建“三力”的路径探索,都为我们生动诠释了“机制一小步,治理一大步”的深刻道理。这些宝贵经验,为我们深化区域化党建提供了丰富镜鉴,丁字湾街道要深入发挥“大工委”机制在资源整合、需求对接、难题共破上的作用,关键在于如何借鉴“联建共治”精髓,做实“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如何融合“邻长制”智慧,深化“三长”作用发挥与“吹哨报到”机制;如何对标嵌入式服务理念,撬动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服务阵地;如何落实“三新”党建要求,凝聚新就业群体等新兴力量。机制的生命力在于运行实效,必须持续优化议事协调、项目共建、激励保障等环节,让“大工委”机制真正成为驱动区域善治的强劲引擎。
3.深耕细作特色场景,绘就融合发展的“新画卷”。渌口村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孙家湾幸福屋场、隆兴坳乡风文明展现文化治理魅力,岳璐教授对智能传播时代舆情应对与信任建设的精辟分析,共同揭示了一个趋势——基层治理必须与发展、文化、智慧深度融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治理场景是破题之道。我所在的丁字湾街道,是滨江小镇、千年石乡、建材家居商贸基地,拥有独特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和文化资源,未来的探索,将更加聚焦如何依托“大工委”的资源整合优势,赋能产业与文化深度融合,打造特色品牌;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精准服务、风险防范和舆情应对能力,建设智慧韧性街区;如何创新平台载体,广泛汇聚新业态群体、青年创客等智慧力量,为治理注入源头活水。治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治理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发展有活力、文化有魅力、服务有温度、社会有韧性的具体场景之中。
培训学习是赋能,更是号角。我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锚定深化街道“大工委”这一工作路径,以思想之光引航,以机制创新破局,以场景深耕塑形,奋力书写丁字湾街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篇章,为守好城市治理“最后一米”贡献力量!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最后,祝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阖家幸福、万事顺意,继续在各自的主战场散发更耀眼的光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