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县紧扣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要求,以系统化思维创新培训机制、优化培养体系、拓展教学模式,通过“机制引领+体系赋能+课堂破局”三措联动,全面提升中青年干部政治素养与实战能力,为全县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健全“三个强化”培训机制。强化需求导向机制。建立“年初调研+动态研判”培训需求采集机制,通过问卷、座谈、岗位分析等方式,收集整理不同类别干部的学习需求与建议。针对学员反映课程特色亮点不够的问题,县委党校创新开设“音乐颂党史”课程,将党史与红色歌曲深度融合,有效增强了课程的互动性和吸引力。强化资源融通机制。整合省市两级优质培训资源,依托省级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和市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示范点,构建起“省级基地示范引领、市级教学点特色补充、本土课堂实践转化”的多层次培训阵地体系。强化质量评估机制。系统构建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创新实施“学业成绩+培训表现+实践成果+班级贡献”四位一体考核,通过动态跟踪与阶段评价全面反映学员综合素质。同时,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等直接挂钩,有效强化了结果运用。
构建“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坚持规定动作高标准、自选动作有特色,培育成效高质量,实现基础培训与创新培养的有机结合。常态开展初任培训。将新招录公务员初任培训列入年度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对标对表完成“规定动作”,并对学员学习表现和成效进行考核、登记。近三年累计举办初任培训班3期,培训新录用公务员190人次,学员满意度达100%。创新开展岗前培训。充分利用道县本土资源,在岗前培训中专设《道县县情和七大文化》《官清赢得梦魂安—周敦颐廉洁思想对我们廉洁从业的启示》《道县产业发展情况介绍》等特色课程,增强学员对道县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重点开展主体调训。摸清明确培训对象,将表现优秀的和长期未训的中青年干部列为培训重点对象;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突出政治训练,强化能力提升;持续优化培训模式,推行行动式教学、异地研学、现场教学,并组织学员讲坛、演讲辩论、研讨交流等多样化活动。
创新“三个课堂”培训模式。坚持“三课联动”,以多元教学场景破解学用脱节难题,推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深度融合。“固定课堂”系统学。发挥党校培训主阵地作用,围绕全县中心工作,精心设计培训课程,今年已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宣统干部、国企党员干部专题培训班8期,参训人数1443人次。邀请省市专家17人来道县授课,组织县级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上讲台22人次,确保培训内容紧贴实际、指导实践。“流动课堂”灵活学。充分利用道县丰富红色教育资源,组织中青年干部到陈树湘烈士纪念馆、周敦颐故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22场次,参训学员达1400余人次。组建由青年骨干组成的“濂溪清风”宣讲团,采取“按需点单+送课上门”模式,已深入卫健、教育、住建等系统宣讲50余场,覆盖青年干部逾3500人次。“实践课堂”干中学。把基层一线作为中青年干部实践锻炼的“练兵场”,建立健全“上挂下派”双向交流制度,积极探索“纵横向”交流、“内外部”交流相结合等方式,把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中青年干部放到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上锻炼,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联系服务群众的能力。近三年累计选派16名选调生下沉驻村一线实践锻炼、120余名中青年干部到乡村振兴等基层一线岗位锻炼,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实践锻炼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