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覃道周

内容简介:

详细内容

 

  他二十年如一日,扎根边远山区。他一生心系农电,守护山乡万家灯火。他是深山百姓的“电骡子”, 他是大山光明的守护神。他就是:大山深处的光明使者——覃道周。

  

  功德碑背后的故事

  石门县水南渡乡,地无三里平。到1993年春,还有焦山等三个村的农户靠枞膏、蜡烛和油灯打发黑暗。覃道周是在大山里出生的汉子,深知村民不通电的难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二十出头的覃道周当时担任电管站站长,积极与上级联络,开展了焦山村等三个村的村村通电工程。

  他脑海里怎么也忘不了乡亲们渴盼通电的努力。焦山村村民为筹资通电卖掉了13口棺材、200只羊、35头肥猪、27头耕牛、2匹马、新婚夫妇卖掉了家具……敲锣打鼓迎接施工队进村。

  焦山村当时没有通公路,架设线路的通道是从树林中砍出来的,施工环境非常差,电线、电杆都得靠人力抬上山。覃道周记得非常清楚,最后一根上山顶的电杆我们二十几个人抬了三天,每天还抬不到300米远。大家有的鞋子被树桩刺穿了,有的手磨起了大血泡,抬起电杆左转右转不知转了多少回,一天下来,就像稻草人,浑身都是伤痕。可这根杆子抬到山顶时,大家实在太累了,电杆落地没放稳就松手了,瞬间电杆滑下身后1000多米的峡谷,不见了踪影。一个个都傻眼了,有人当时就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虽然当时很是气馁,但也暗下决心,竭尽全力赶在春节前把该村的电架通。

工作现场

 

  工程峻工时,乡亲们感动了,焦山村的村民们自发地在村部为他们立了一块2.8米高的大石碑,碑上大书:“党恩浩荡”。在通电庆祝仪式上,他和着热泪痛饮乡亲们敬过来的米酒……可是,在亲情上,他却留下了永远不能弥补的遗憾。

  在施工的每一个日夜,覃道周既是施工队长,又是质量监理,还是村站联络员。虽然离家只有两公里,他却只能偶尔趁休息时回去看一眼。有一天,家里的电话又追到了工地上。原来,他的妻子临产,年迈的母亲无力侍候病情日益加重的父亲,敦促他回家处理家务。他拜托亲戚送父亲到县人民医院治疗,又请岳父家派人照顾妻子,自己毅然留在了工地上。然而,因没能及时送往医院临产夭折了,第一个孩子等不到父亲的爱抚。病重的父亲听到孙子夭折的噩耗后,从此没有再说一句话,只是望着母亲留着眼泪,在当天晚上也永远离他而去了。当村民为电的到来欢呼时,覃道周却独自一人来到父亲坟前,我不敢去奢求老父亲和我那未曾谋面的孩子的谅解,只是在那里守候了很久很久。

  “电骡子”称号的来历

  电骡子是一个特殊的称呼。 这个称呼来源于一包盐。

  长期工作在山区,覃道周耳闻目睹百姓太多的苦。2007 年的一天,覃道周在南坪集镇上遇到一位7旬老人。那天,老人拄着拐杖一大早出发,来回走了一天的山路,就为了买包盐。从此,覃道周发动员工开展了一项额外的便民服务,经常为山区老百姓捎带些生活日用品。小到一条毛巾、一包盐、一瓶农药,大到一包米、一袋化肥,只要老百姓有需要,他们都会竭尽全力义务为他们捎带。有时遇到摩托车也不能通行的地方,他们就会肩挑手扛帮他们送到家。现在“进山带商品,出山带山货”,已成为壶瓶山供电所全所员工的一种自觉而时尚的行为。10年多时间里,全所员工累计为群众捎带物资已达12万多公斤。为此,山里百姓亲切的称他们为“电骡子”。

  

为村民捎带物品

行走在山间的“电骡子”

 

  情暖“麻风村”

  壶瓶山境内有一个麻风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专为麻风病人而建的。那里至今仍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1位麻风病人,他们肢体残缺,饱受偏见,缺少关爱。但他们一直是覃道周的牵挂。平日里,供电所员工义务为他们维修线路、电器,告诉他们如何安全用电,帮助带生活用品上山。从2007年起,每年端午节、中秋节、春节,覃道周都会带着各种节日食品和日常用品与老人们一起共度节日,帮他们打扫卫生,更换床上用品,让他们感受到了“病在深山有至亲”的温暖。在麻风村与世隔绝了47年的李三新老人,用烟盒纸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写道:“……你们比我们的父母还好,比兄弟姐妹还亲……”。

和麻风病人一起过节

皱巴巴的烟盒纸、不成文的语句,每一笔、每一划都流露着老人对我们的感激之情。

 

  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正是凭借着对壶瓶山这片热土深厚的感情、对人民深深的热爱,覃道周选择扎根深山,把自己生命最灿烂的时光献给了这片土地,他以朴实无华的精神品质践行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篇章。

  那山不会忘记,那水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来源:常德市直机关工委、常德交通广播

主办单位: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
技术支持: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
ICP备案号:湘ICP备17016663号-1

欢迎您访问红星网
您是第 位来访者